他在2010年接手了这所民办学校,那时,这所学校只有100多个孩子,在他的经营下,最多时达到了700多人。而现在,随着公办学校学位的增加,学生不再愿意选择民办学校。
他介绍,10年间,招生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暂住证、居住证不好办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公办学校难,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在前几年,政策的变化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便利,但因公办学校学位不足,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部分孩子分流到民办学校,招生还维持着正常的运转。从去年开始,随着公办学校不断的扩招,这种"合作"停止了。
杨天华表示,现在,教体局可以为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公办学校学位,但需要在3月1日之前完成"预报名",只有当年3月-7月来到昆明的孩子,和高年级需要转学的孩子会来民办学校。招生人数不可避免地大幅减少。去年育英学校只招到9个孩子,今年招了4个。
"能上公办小学的,肯定不会来我们这里。"杨天华笃定地说。他心里清楚,作为打工子弟学校,没有能与公办竞争生源的条件。他们试着在街上发传单来招生,但能够预见,这起不到什么作用。
六年级学生家长张涛(化名)的孩子就是当年被分到育英的,他对此有些情绪。他和妻子在昆明做烟酒生意十几年时间,没有买房。他们租住在杨家地小学旁边,按要求报了名,本想着能上公立学校,却被分到离家三四公里外的育英学校。每学期,他们要缴纳1500元的学费。
校长陆正位今年76岁了。2007年,他刚从腾冲的公立学校退休,被这所民办学校返聘。那时,整个区有一二十所打工子弟学校。
到学校探访那天,九派新闻看到几位学生在校门口的长椅上等着家长来接。保安在安慰一个女孩,说她妈妈很快就会来接她。而女孩笃定地说:"每次都说一个小时,她才不会来呢,她今天要加班!"
选择育英学校的家长大多住在附近小区里,家长忙着务工或做生意。在这里就读,孩子放学可以自己走回家。而现在,伴随着学校关停等变动,一些学生上学要走六七公里。
在陆正位看来,打工子弟学校陆续关停的现状下,学生的接送问题摆在眼前。
不过,育英学校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下午4点放学,每天3点50,他们原来的班主任会准时进教室,带孩子们去坐校车。
育英学校。图/九派新闻 王怡然
【3】民办学校想走高端路线
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历史的产物。
2021年,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368号建议的答复》,对"关于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建议"进行了答复。答复称,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
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就读于公办学校,与此同时,民办学校的生源相对减少。
现在,杨天华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只招到4个学生,学费不够开老师工资,一年下来随便就能亏掉两三万。"
杨天华认识的其他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也都表示,现在最大的困境就是招生。
为了挽回局面,杨天华买来小学中医药教材,希望把中医药当做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这只是初步的尝试--如果顺利的话,他想走"高端路线",把现在的打工子弟学校改建成高端民办学校。对他来说,这似乎是学校的唯一出路。
从家长张涛的角度看,公办学位的扩招是件大好事:公办学校不用交学费,教学质量好,环境好,又有政府负责,放心。"要不是没办法,谁会把孩子送到这来?这种学校早该关门了。"提到学校,张涛颇有怨言。
六年前,他曾试着花三万元托关系把孩子送进质量更好的公办学校,但还是"没办成"。孩子会升上什么初中他不清楚,但他确信,如果初中还要留在这个学校,他一定会把孩子送回江西老家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