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到金矿,陈景河带领勘探队,在3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范围内,进行了周密细致地勘察。
他们每天背着二三十斤重的矿石样本,从山上背下来到实验室化验,后来干脆搬到了紫金山海拔800多米的破庙中住下,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勘探条件非常艰苦,风餐露宿,20多人一天只有1桶水,"脏得像野人"。
● 工作中的陈景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他们终于找到了金矿的位置。
然而,当工业部门的专家进行开发性工业试验后,发现金矿总储量只有5.45吨左右,且属于低品位矿,开采成本高,价值很低。
什么是低品位矿呢?
"品位"是矿石的核心质量指标,以国内金矿为例,含金量5克/吨以上的,属于高品位,容易开采;
含金量2-5克/吨的,属于中品位,开采相对困难;当含金量低于2克/吨以下,则属于低品位,往往开采难度大、提炼成本高。
而当时的紫金山矿平均品位不足1克/吨,也就是说,1吨矿石经过开采、选矿、冶炼等一系列的步骤后,最后只能得到区区1克黄金。
再加上总储量低,所以国家在1992年将紫金山矿下放到地方,将开采权交给了上杭县政府。
为了开采出这"为数不多"的金子,35岁的陈景河主动辞掉了地科所的工作,申请调到上杭县矿产公司(紫金矿业前身)工作。
周围人对他的决定很不理解:从省城调到乡下,放弃原本的晋升渠道,图啥?陈景河却说:"紫金山才是我的用武之地,我相信那里有大矿。"
● 上杭县矿产公司
陈景河在上杭县矿产公司担任经理,起早贪黑,鞠躬尽瘁,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一期工程需投资2900万元,他东奔西跑,只争取到了350万元的银行贷款。
这笔钱杯水车薪,为了能让项目顺利进行,他冒险提出采用投资更少的"堆浸工艺"来提炼黄金。可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反对。
为什么呢?因为一般而言,堆浸法只适合气候干燥的北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从没有应用的先例。
陈景河力排众议,他告诉他们,他在紫金山待了近10年,了解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里多为浅层氧化矿,可以尝试堆浸法。
最终,陈景河赢了。1993年,紫金山一期项目建成,原本需要2900万元的投资,他只花了700万元就搞定了,当年便产出了9.3公斤黄金。
之后,陈景河通过数次技术改进,将堆浸法的开采品位从1克/吨优化到0.2克/吨,让大量废矿变成了可开采的宝矿。
紫金山探明的黄金储量也持续增加,从5.45吨增长到50多吨,后来又增长到300多吨,一步步奠定了国内第一金矿的地位。
点石成金,陈景河在"矿产金"领域一战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