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后,上述场景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了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里。影片上映时,距离韩寒退学的2000年已经过去了17年。这一年韩寒35岁,也开始尝试,以大人的视角凝望18岁的自己。
《乘风破浪》截图
《乘风破浪》的故事开始自一群闲散人员的闲散日子。那是很早之前,早到连韩寒自己都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哪一天。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自己尚且能与同样无业的朋友在老家亭林镇闲逛,尤其喜欢去一个荒废了许多年的雕塑园。
疯长的野草、盖了半截的烂尾楼、被污水和雨水填满的池塘,以及无比悠长的日子……韩寒和闲散朋友总能在镇子里找到新乐趣,尽管他们从小便生活在这里。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韩寒开始幻想将小镇里的故事拍成电影,于是票房10亿的《乘风破浪》诞生了,而从前陪着他闲逛的"无业游民",也已经分别成了《后会无期》的制片和摄影。
《乘风破浪》花絮照
在刚刚凭借《三重门》震惊四座时,韩寒受邀参加了一档访谈节目。虽为嘉宾,却未受到太多的尊重和理解,以至于所谓《对话》,差点变成了"对骂"。
"土鸡""太狂妄""媒体制造出的名人",现场观众毫不客气地以此形容舞台上的韩寒,甚至直言他的叛逆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表演。
彼时,共同参与节目录制的教育专家将韩寒比喻为一种"错位","公众需要他去表达不同的东西,他成为了公众人物,但2年之后他可能就会被换掉了",未等对方说完,韩寒回应道:
"外国总统可以四年一换,但韩寒永远不换,我留下的东西永远换不掉。"
韩寒(左一)参加《对话》节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