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廉价光伏电池是福不是祸,限制自华进口有悖经济逻辑”

2024-05-08 15:00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

近段时间以来,欧盟假借维护公平竞争之名,先后对中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品采取发起反补贴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国廉价太阳能电池板对欧洲是福不是祸", 日本《日经亚洲》5月7日以此为题刊载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光伏产品大大惠及了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强行限制进口并"重建"区域内产业"有悖一切经济逻辑",如此"谈华色变"绝非明智之举。

文章开篇提到,最近瑞士光伏巨头梅耶博格宣布关闭位于德国的欧洲最大光伏组件工厂的消息加剧了欧洲对其光伏产业加速衰落的担忧。上个月,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欧洲太阳能宪章》,承诺通过放宽许可、优惠政府采购等一揽子措施,支持本土太阳能制造业发展。不过,作者弗雷德里克·克利姆(Frederick Kliem)却给布鲁塞尔泼了盆冷水,认为这种为避免依赖中国进口的努力"意义不大"。

克利姆是新加坡ESG咨询公司Episteme Consultants总经理,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和讲师。他指出,20年前,在尖端研发队伍和政府补贴的合力下,德国光伏产业得以领先全球,但在此后几年间,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减弱,德国光伏产业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中国在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的长足进步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光伏超级大国"。克利姆表示,如今,光伏电池已成为绿色能源转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最廉价的能源来源--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光伏电池生产成本下降了约90%,世界许多地方的光伏发电已经比化石燃料电力更便宜。

2月12日,法国巴黎郊外的马库西斯光伏公园,绵羊经过电池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说,截至2022年,欧洲安装的90%以上的光伏电池进口自中国,这还是在欧盟自2013年对中国光伏企业采取了五年的"双反"措施的前提下。但是,"这真的是个问题吗?"克利姆认为,欧洲政治精英和智库学者近来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即谴责在几乎任何事情上的对华依赖,甚至"令人震惊地"呼吁制定限制中国进口的产业政策,强行试图重建已经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这有悖一切经济逻辑"。

在克利姆看来,欧盟固然有必要保护一些"关键基础设施",但大多数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都并不在此列。相反,就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中国真的出于某种原因限制向欧洲出口光伏电池,只会导致该产品全球价格上涨。而若施加关税,将使德国能源转型的成本每年增加至少15亿欧元,这还不算补贴德国国内产业重建所需的数十亿欧元资金。

此外,征收关税或实施其他进口限制将导致欧洲光伏产业的下游公司倒闭,随着光伏组件和系统价格不可避免地上涨,就业率以及公众对绿色能源转型的信心都将被破坏。文章指出,在欧洲,近90%的光伏从业人员从事的都是光伏系统安装的"下游"工作,而在中国,近70%的光伏产业岗位都在"上游"制造业。

事实上,得益于中国企业"打下来"的光伏组件价格,欧洲才得以大幅推广太阳能发电。仅在2022年,欧洲电网就新增了43.5千兆瓦的光伏发电能力,使总发电能力达到263千兆瓦,比前一年增加了30%。《欧盟太阳能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光伏发电能力增至600千兆瓦,文章分析,这个目标远大但绝非不切实际--前提是要有从中国进口的高性价比光伏产品和利益导向的私人融资。

类似的逻辑也或多或少也适用于其他清洁能源产品。文章就此替中国产品正名:"中国电动汽车并没有倾销到欧洲市场,中国公司只是在生产电动汽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其市场份额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保护欧洲汽车业免受中国竞争的影响有违市场逻辑,也不符合消费者和地球气候的利益。"文章说,中国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的价格优势,欧洲制造商无法比拟,但这本身不是限制进口的理由。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此前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国际能源署5月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对清洁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激增至2000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了70%,但其中美国和欧盟的增长占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在电池领域,这两个地区的投入相比2022年增长了两倍。

克利姆总结,对中国进口清洁能源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无异于破坏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欧洲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已经没有竞争力,也不可能再有竞争力。人为在欧洲重建制造业将导致电价上涨,并占用纳税人数十亿欧元的资金,从而适得其反。"他表示,光伏产业是全球化合作益处的最佳例证,已经形成了提高效率和增加财富的"已知最有效系统",让欧洲制造业变得没有必要,"欧洲应该享受其中的好处,而不是试图在每一个涉及中国的问题上都危言耸听"。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