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父亲学习两年后,牛蓉被送进一所专门培养杂技艺术的寄宿学校。在那里,她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训练。每周训练6天,每天7个小时,这样的日子,她又过了6年。
从学校毕业,16岁的牛蓉加入了著名的上海杂技团。此后,她跟随杂技团的步伐全球巡演,足迹遍及亚洲、欧洲与非洲。
● 杂技顶碗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兴起一股子"出国热",各种机缘巧合之下,1990年时,牛蓉接受来自外方的邀请,留在了美国。
置身于异国他乡,与其说兴奋,她更多的是感觉到忐忑:牛蓉几乎一个人都不认识、只能说几句简单的英语,以及,除了擅长杂技,她百无一能。唯一一个优势,也可以说是一个劣势,因为老话说得好:"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她实在不敢保证,"杂技"这门在中国喜闻乐见的艺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是否有发挥的余地。
于她而言,未来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极不确定的冒险。
好在牛蓉天生伶俐,她很快就想到了一个点子。她主动去和住家附近的教堂联系,表示自己非常愿意为邻居们进行义务演出。因为之前从未看过,牛蓉的表演看得他们全程表情惊呆,群众的口碑让她有了去附近的学校、医院表演的机会。
再之后,一个星探发现了她,牛蓉得以在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表演了18个月。她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的演出继续获得满堂喝彩,观众们纷纷上前与她拥抱,与拥抱一起来的,还有一张张的名片--名片上印着各个剧场经理和星探的名字。牛蓉高兴地发现,不久之后,名片快和她头顶的碗一样高了。
再多的工作机会也是不嫌多的。在朋友建议之下,她花钱请人将自己演出的片段剪辑成视频,然后,以磁带的形式,寄给了各大马戏团。
邪门的是,简历投出后,牛蓉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时间来到1993年感恩节的前一天。那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跟牛蓉说,自己是洛杉矶快船队的比赛经纪人,他新签的一个自行车杂技演员,因为航班延误的关系(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受伤),不能如期去现场了,但假如牛蓉能立刻赶下一班飞机来的话,或许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对方是在征求她的建议,但牛蓉几乎没怎么考虑,几个小时之后,就飞往了洛杉矶。
她第一次去NBA赛场参加演出,内心无比焦虑,实际上,连主办方也不太信任她。上场之前,快船队的人跟牛蓉反复确定,以确保她的独轮车不会损坏球馆的地板--据说,NBA比赛用的地板每一块都有编号,一块可拆卸地板的造价动辄两千多元起步。球馆实在不愿意因为一个新人,无端损失了场馆内的设备。
牛蓉非常确定自己的道具不会损伤地板,比如她表演用的碗,那是牛蓉的父亲亲自设计的,最开始其实是用塑料做的(后来才改成的金属)。父亲之所以这样设计,倒不是说预料到女儿会登上NBA的舞台,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钱。
她在NBA的处子秀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5分钟的时间里,她一共顶了4只碗,每次顶碗成功,观众席就爆发出一阵掌声,随着表演难度的增加,掌声也越加热烈,当顶到第4只碗时,观众们欢呼声的声浪都快把场馆的屋顶给掀翻了。
也是从那个时刻开始,牛蓉正式决定成为一名中场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