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虽然是良妃生的,但他刚出生那会儿,估计良妃的位分还不是嫔,所以,胤禩是由惠妃叶赫那拉氏抚养。
惠妃对胤禩这个养子,应该还算不错。康熙皇帝有留下遗言,在他死后,那些年纪较大、有成年儿子的嫔妃,可以出宫住到儿子的府邸去养老。当时,惠妃所生的大阿哥胤褆被禁锢,惠妃便被胤禩接到到宫外的家中居住。
慧妃(应该是惠妃)母妃,乃大阿哥之生母,允禩之慈母也。允禩少时,即为慧妃母妃所抚养。朕因大阿哥获罪禁锢,其诸子又少不知事,意欲奉养于允禩之邸。因遣人询问慧妃母妃,慧妃母妃欣然允从。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十》
《康熙朝实录》是雍正年间编撰的,其中居然没有记录良妃去世的时间。而《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二月十九日,即良妃去世1个月后,康熙皇帝有到良妃的灵前祭酒。目前史料中看到的良妃祭文有2篇:初次祭文、二次祭文。不管怎么说,康熙对良妃,也没有厌恶到不想提及的地步。
根据《上谕八旗》中的记载,雍正皇帝说过,良妃是因为自己不肯吃药、胤禩又对良妃不上心,才过早去世的。
再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允禩亦不尽心医治。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从良妃的遗言中看出,康熙皇帝虽然复立胤禩为多罗贝勒,但内心早就对胤禩很感冒了,他的这种不满情绪,也毫不掩饰地在良妃面前表现了出来,并时不时地拿良妃是辛者库人来说事。而良妃便故意不喝药,心想早点去世,就可以不连累儿子。
良妃去世2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又因为胤禩在祭奠完良妃后,没有亲自去给康熙请安,而是派人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死鹰,气得康熙在上谕中大骂八阿哥"乃辛者库贱妇所出"。
谕诸皇子:允禩因伊母二周年往祭,事毕理应趋赴行在。乃允禩于朕驻跸遥亭之次日,以将毙鹰二架,遣太监一名、亲随人一名,来请朕安。言伊在汤泉等候回京,并不请旨,藐视朕躬。朕因愤怒,心悸几危。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康熙皇帝既然都和良妃生儿子了,就要讲究平等,怎么还可以嫌弃人家出身低呢?
在清朝那些旗人贵族们的眼中,旗人包衣本就是他们家的奴才。如礼亲王昭梿在其所写的《啸亭杂录》中就有提及,宫里的宫女,都选自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字里行间满是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
后宫使令者,皆系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亦于二十五岁放出,从无久居禁内者,诚盛德事也。
--《啸亭杂录·卷十》
清朝的奏折中,也多的是满汉大臣自己称自己是"奴才"。
即便妻子的出身不差,古代夫妻之间,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只要看清代那噌噌噌往上涨的贞节牌坊数量就知道了,男人死了老婆可以续娶,女人别说是死了丈夫,哪怕是死了未婚夫,都要终生守节,连皇室贵族女子都不能例外。
而康熙皇帝一直都是个将公事、私事分得很清的人。说得好听点,他这是理性,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薄情了。例如,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是让康熙"怀念到哭泣"的女人。胤礽作为赫舍里氏留下的唯一血脉,在其小的时候,康熙确实是花大力气在栽培他,可是,当发现胤礽、以及胤礽背后的外戚势力日渐壮大之后,康熙便毫不心软地剪除了太子一派的核心人物索额图,直到后来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像康熙这样的皇帝,即便再喜欢一个女人,也做不到"拱手河山讨她欢"的地步。
皇太极、顺治之所以留下了痴情皇帝的美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宠妃、以及宠妃所生的儿子,都比他们早离世。而乾隆皇帝的那2个嫡子,如果以皇太子的身份,顺利活到成年的话,没准也会落得和太子胤礽一样的下场。
皇宫里哪有什么亲情可言,皇子小的时候,或许还有父子之情,长大了,就只剩君臣之仪。至于那些后宫女人,要么在最得宠的时候离开,要么就争取活得比皇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