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一》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十七日,举行了贵妃佟氏、良嫔、和嫔的册封礼。搞笑的是,良嫔的册文,居然与和嫔是一样的。
遣内阁学士席哈纳,持节册封卫氏为良嫔,册文同。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二》
很多人觉得,良妃生下儿子后,过了19年才被封为"嫔",是不是康熙嫌她出身太低的表现?那也不一定。像前面提到的和嫔瓜尔佳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被册封为和妃时,距离她封嫔的时间,也已经是18年后了。
说起来,清朝一开始的后宫封妃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
看《清皇室四谱》就可以发现,例如顺治皇帝的后宫,大体还是沿用了入关之前的做法,除了中宫皇后、以及顺治一直想立为皇后的董鄂妃之外,很多女人只是"庶妃",连正式的封号都没有。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也只是册立了中宫皇后赫舍里氏。像惠妃、荣妃等人,即便生了孩子,也只是"庶妃",没有封号。一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借着册封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继后(即孝昭皇后)的机会,康熙皇帝才册封了贵妃佟氏,还一并册封了荣嫔、惠嫔、宜嫔等7位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对后宫进行大封,除了贵妃佟氏被封为皇贵妃、钮祜禄氏被封为贵妃(即温僖贵妃)之外,也才有了惠、宜、德、荣这四大妃。
而康熙皇帝这个人,一直将自己塑造成是一个不沉溺女色、不被家务事耽误的好皇帝。比起他那个想一出是一出、并且要贯彻到底的老爹顺治皇帝,康熙在儿女私情上,明显要克制得多。除了不掩饰对嫡妻赫舍里皇后、以及继后钮祜禄皇后的思念之外,康熙极少在公开场合流露出对嫔妃们的偏爱。
康熙皇帝对良妃所生的胤禩这个儿子,还是挺重视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康熙皇帝巡幸塞外,除了让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皇六子胤祚早夭)随行,当时才6周岁的老八胤禩也被一并带上了。
上巡幸塞外。命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随驾。是日启行。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连着好几年,康熙皇帝有事出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这7个儿子,都是随身携带的标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17周岁的胤禩被封为多罗贝勒。同时,26周岁的老大胤褆被封为直郡王,21周岁的老三胤祉被封为诚郡王;20周岁的老四胤禛与18周岁的老五胤祺、老七胤祐都被封为多罗贝勒。在受封的这些皇子中,胤禩是年龄最小的。
这段时间,算是他们兄弟几个比较幸福的时光了,皇子们年纪都还小,康熙皇帝也正值壮年,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