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航天员朱杨柱:博士论文中自谦无材补天,终于追风上太空

2023-05-29 10:28     高青县融媒体中心

定了!是他们!明日9时31分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瞄准5月30日9时31分发射。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据@新华社微博消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创造历史!

航天员景海鹏再任指令长

将第四次飞天

此次是景海鹏继2016年"神十一"飞天后,时隔7年再次飞天。他将实现四飞太空,成为中国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29日上午,发布会结束后,景海鹏再次飞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他的老家山西运城。景海鹏的弟媳刘凤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得知大哥再次飞天,父母亲和亲友们非常激动。大家还是在大哥两年多前回乡过年时见过他。30日,大家将再次聚在一起观看"神十六"发射直播,为大哥的太空之行加油。

1966年10月,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盐湖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据公开报道,2008年"神七"飞天,景海鹏是驾驶员,搭档翟志刚、刘伯明,完成了中国航天的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神九"飞天,景海鹏是指令长,携同刘旺、刘洋,开创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纪录;2016年"神十一"飞天,景海鹏再一次担任指令长,与陈冬一起创造了中国航天太空驻留33天的新纪录。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是在充分准备了10年之后,才赢得了"神七"飞天的机会。对于航天员来讲,一辈子能够飞天一次就足以慰藉余生了,但是景海鹏曾三次飞天,一直在刷新纪录。

7年前,第三次飞天时,年届50的景海鹏早已功成名就,在外界人看来,他真的不需要再飞一次。

然而,景海鹏说,"我能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我要回报国家,作为航天员,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我们国家科技人员的智慧,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理念,通过航天员双手在太空实现,把大量有用的数据带回来,进行科学实验,造福人类。"

正因肩负使命和许下的庄严承诺,在鲜花和掌声过后,景海鹏一如既往地投入战斗。他才会在刚刚执行完一次飞天任务,明明知道按规定下一次飞天任务绝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时,却仍在宿舍铺开满桌的学习资料,准备着下一次任务。

时刻准备,是景海鹏践诺的方式。他曾说,"我热爱这个职业,挚爱这个职业,酷爱这个职业,宁可备而不用,但不能用而不备。"

85后航天员朱杨柱:

博士论文中自谦"无材补天"

终于追风上太空

"我们沛县居然有航天员吗?这么厉害!"

航天员朱杨柱的家乡江苏沛县位于微山湖畔,在朱杨柱将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发布前,一百万沛县人并不知道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5月29日上午,消息一经公布,这个名字在这座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小城迅速传遍开来。人们讨论着这位"85后"航天员,畅想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也释放着对家乡的自豪感。

一年前,神舟十四号三位75后航天员被称为"史上最年轻乘组",三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一年后,年轻的朱杨柱作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之一,将成为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踏上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的新征程。

2015年9月博士毕业前,朱杨柱在国防科技大学度过了本科、硕士、博士十年大学光阴,随后在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后,也是解放军63926部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实验空气动力学航天气动光学。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是朱杨柱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多年前,易仕和将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领域,为了尽快获得高速飞行器实验数据,易仕和带领团队长时间铆在实验室里。为了进一步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学院专门建设了航天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在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所在的团队的研究工作被形容为"一群'追风者'的拓荒之旅"。而今,作为他的学生,朱杨柱"追风"不止,奔赴太空。

"易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每次跟易老师讨论,易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使我受益匪浅。易老师如同一位慈祥的严父,对学生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在工作上却又严厉有加,若没有易老师对我的不断督促我不可能获得今天的些许成绩。"在朱杨柱的两次毕业论文里,易仕和教授都是他首要且着墨最多的致谢对象。

在朱杨柱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词中,除了他对父母家人的感恩,还充满了他对导师、指导教师、师兄弟们、实验室同窗、分队领导,甚至是在国外学习时的伙伴们的感谢与祝福。对这些给予过他帮助者,他不吝赞美,一一具名祝福,但对自己,他却用了十分谦虚的表达:"忆十年前初到科大,懵懂无知却意气风发,叹如今无材补天却空得博士虚名。"

航天员桂海潮来自云南保山

是街上有名的大学生

儿时发小:他读书时拿奖拿到手软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桂海潮成功入选,即将开启他的首次太空之旅。

桂海潮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这里有看着桂海潮长大的乡亲长辈,也有与桂海潮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发小。在老家,桂海潮是邻里街坊口中"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师""将要飞天的航天员",也是发小眼中,平时会一起聊聊孩子,彼此问候一句"最近过得怎么样"的普通人。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了施甸县姚关镇,这里便是航天员桂海潮的老家。

一条老街,几乎横贯整个镇子,桂海潮的家在老街的这一头,他曾经就读的姚关中心小学(现为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就在老街的那一头,老街的两边间或有几间土木建构的老房子,但更多的是两三层的门面楼房。

走在老街之上,随便问一家商铺的老板是否认识桂海潮,得到的答案便是"他是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

桂海潮的一位本家伯伯在老街上经营着一家理发店,门面不大,但客人不少,小店墙上挂着"优秀个体经营户"的奖状。老人理发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剪发加洗头,一共10元钱,价格实惠。问起桂海潮,还没等这位本家伯伯答话,坐在一旁喝茶的邻居就先应了声:"桂海潮就是他侄子,有出息。"本家伯伯手里的活儿不停,脸上挂着笑应道:"孩子读书好,就是工作忙,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现在他们家的门面房也租出去了。"

这时,原先抢话的热情邻居介绍起自己,原来他与桂海潮的父亲是同学,看着桂海潮长大。他说:"上学时,桂海潮一直是拔尖生。"

王孟春是桂海潮家门面房的租客,经营着一家农牧公司。"老俩口都没在家,说是去北京给儿子看孩子去了,走了几个月了。"王孟春口中的老两口就是桂海潮的父母。王孟春说,桂海潮弟兄两个,桂海潮是家中老大,在北京工作,弟弟在德宏上班,两兄弟是一南一北。

桂海潮家是一栋上下三层的小楼,王孟春租了一层的两间门面房。"老俩口在家时,我就把房租交到他们手里,他们不在家时,我就把房租打到他们银行卡里。"王孟春说,桂海潮父母都很好说话。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