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巴赫穆特,是斯大林格勒,还是托布鲁克?

2023-05-25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5月20日,"瓦格纳"集团首领普里戈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今天中午12时,巴赫穆特完全被拿下。我们彻底控制了整座城市。"普京随后表示祝贺,宣称要嘉奖有功人士。

然而,乌军马上否认,宣称虽然局势非常困难,但乌军仍据守于城市西南部的若干工事和建筑。5月21日,泽连斯基在G7会议上说到,"今天,巴赫穆特只在我们心中",外界认为此言等于承认巴赫穆特失守,但乌克兰总统府随后予以否认。

巴赫穆特的局势依旧神秘。但不争的事实是:俄军(包括"瓦格纳"部队)已经基本控制巴赫穆特,防守乌军即便没有全部撤出(或者被消灭),也只控制了局部微小范围。据英文媒体《亚洲时报》5月19日报道,巴赫穆特的堡垒地带已被"瓦格纳"控制,残余乌军的撤退通道正在关闭,如果还不撤出,一切都将在周末结束。看来所言不虚。

与此同时,乌军在巴赫穆特两翼取得过去6个月以来最大的进展,在部分地段前进了200米-2公里。5月19日,普里戈津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俄军在巴赫穆特南北两翼撤退,暴露了"瓦格纳"部队的侧翼,"我公开呼吁国防部最高领导层,请不要放弃侧翼,但没有回应。"


巴赫穆特的战斗旷日持久,进展异常缓慢(图源:半岛电视台)

经过8个月的血腥战斗后,俄军在巴赫穆特取得基本胜利,这意味着什么?是斯大林格勒那样的转折点,还是托布鲁克那样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之战鼎鼎有名,毋庸赘言。此战之后,苏军反守为攻,最终长驱直入、攻克柏林。相较之下,托布鲁克则声名不显。托布鲁克是北非海岸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港口城市,二战前期,英军曾在此严防死守,但最终被德军攻克(电影《英国病人》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但盟军登陆北非、开始反攻后,很快就轻松夺回了托布鲁克,最终清除了北非德军。

西方媒体反复强调巴赫穆特缺乏军事意义,俄军在浪费时间和兵力,这是言不由衷的。俄军(实际上主要是"瓦格纳"部队)在巴赫穆特遭受重大伤亡,乌军伤亡更大。巴赫穆特即使本来没有军事意义,现在也打出军事意义了。世界战争历史反复证明,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次要的,最大的军事意义莫过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俄乌双方都试图在巴赫穆特达到这一目的。

巴赫穆特是顿巴斯的小城,战前人口约7万。这里和利西昌斯克一样,是几条公路汇聚的交通要道,此外无甚特别。若俄军能占领巴赫穆特,就能将西北方向不远处的重镇克拉玛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就纳入炮火射程。不过,在俄军战线上,巴赫穆特并非攻打以上两个城市的唯一渠道,苏勒达尔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巴赫穆特东邻顿巴斯地区,西北方向为斯拉维扬斯克(图源:BBC)

然而,就是为了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小城,俄军和乌军死战了8个月。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乌军阵亡至少15000-20000人,乌军东部司令部声称俄军阵亡至少37000-48000人。战争中双方的战报不可轻信,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都死伤惨重(但俄军伤亡更大的说法存疑)。

无论是在当下的巴赫穆特抑或此前的苏勒达尔,"瓦格纳"部队都是俄军的主力。"瓦格纳"是雇佣军,打仗是为了钱,不是为了爱国,要活着才能拿到钱,死了就都是别人的钱了。据报道,"瓦格纳"擅长用机动灵活的小分队渗透,一与敌人接触,就呼叫重炮轰击,并不硬冲。

在这种进攻性的巷战中,进攻一方的渗透小队一方面人数少,机动灵活,另一方面并不靠自身力量逐屋争夺,接触的目的是脱离接触,伤亡容易控制,且俄军对拆屋没有心理负担,一拆一片,绝无遗漏,炮弹消耗惊人;而防守方的乌军为避免战线被割裂,位置相对静止,一旦被摸准位置,在重炮猛轰之下,很难不遭受重大伤亡。因此,俄军的战损比相当高。

巴赫穆特是乌军防线的重心,属于重点筑垒区域,所以俄军进展非常缓慢。但俄军步步为营,"蒸汽锤打地鼠",最终把整个巴赫穆特和在此死守的乌军化为齑粉。

不过,拔掉巴赫穆特不等于乌军防御就此瓦解。2014年的顿巴斯停火线是乌军的第一道防线,巴赫穆特是第二道防线,乌军又在西面20多公里的托莱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克拉玛托尔斯克一线构筑了第三道防线。俄军若继续推进,还将遇到坚强筑垒地带,很难长驱直入。

有说法称,乌军之所以死守,是为了等待欧美援助的坦克和新训部队到位。增援不仅能极大增强第二道防线的实力,还将成为反攻主力。乌方希望借此重现2022年夏秋的反攻,一举推进到顿巴斯深处,甚至直接推进到2014年边境。

不过,这一希望落空了,原因有二:

1、欧美坦克姗姗来迟,何时能形成战斗力还不好说;新训部队在战斗中逐次投入,到位的已经消耗掉了,没有消耗掉的是因为还没有到位;

2、俄军也在大力构筑防线,商业卫星图片显示了大量新增的防御工事。俄军突破乌军第二道防线遇到的困难,乌军在反攻时同样会遇到。

俄军吸取了第一阶段的教训,放弃了装甲开路、深远突击的战术,转为小分队探路、重炮清场的步炮战争。有了"哈尔科夫大溃退"和"顿巴斯攻坚战"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俄军也开始"深沟高垒"了。

按说在二战后,深沟高垒已经过时,机动突击、机动防御才是正道: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机会,在机动中决战,在追击中取胜,不让敌人喘气,不让敌人筑垒,一气呵成。

但乌克兰的战斗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另一面:坦克的强大突击力被反坦克导弹钝化了,重炮的强大摧毁力被坚固工事和城乡钢筋混凝土建筑钝化了,飞机和武直无所不在的强大打击力被更加无所不在的防空导弹钝化了,传统的伪装被无人机和红外、光电、毫米波雷达揭穿了,离开信息优势的空地突击成为伸着脖子等砍的公鸡。

纵观历史,俄军从不以军事创新著称,但一向擅长从经验教训中学习。二战前期和后期的苏军判若两人,乌克兰冲突前期和现在的俄军也判若两人。

在基辅作战阶段,俄军猛冲猛打,但信息不灵,指挥僵硬,损失很大,也没有达到战役目的,不过在海岸走廊到赫尔松方向因为乌军防御薄弱而进展顺利。转入马里乌波尔作战后,俄军稳扎稳打,并不强攻亚速钢铁厂,守军是在苦守待援无望后被迫投降的。

此后,俄军在顿巴斯转入稳步进攻,巴赫穆特之战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应该指出,这里聚集的正是乌军精锐。

战前,乌军主力集中于顿巴斯前线,依托经营8年之久的坚固工事和充足物资,准备对东乌武装力量发动总攻,结果被俄军"先发制人"。顿巴斯乌军是从2014年战争中生存下来、经历北约训练、装备精良的全训部队。在俄军向基辅挺进的时候,顿巴斯乌军意外地按兵不动,没有驰援。一方面避免了在运动中被俄军歼灭,另一方面在南北两路俄军之间形成楔子,依托堡垒地带据守,维持对东乌的压力,而并不担心俄军包抄。

堡垒地带加精锐乌军,使得东乌武装和俄军在顿巴斯方向突破2014年停火线很吃力,经过一番激战才逐一攻克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红利曼和依久姆,巴赫穆特之战实际上是顿巴斯攻坚战的延续。

另一方面,哈尔科夫方向俄军在初期迅速前出后,并未筑垒坚守,留守力量不足。在2022年夏秋的乌军突然反攻中迅速溃散,来之不易的依久姆、红利曼等相继失守,但顿巴斯前线反而大体回到2014年停火线。乌军在这里深挖洞广积粮,用8年时间备战,东乌武装也一样。战线反而稳定下来了。

巴赫穆特成为顿巴斯攻坚战的焦点,可能有点意外。

在乌军方面,在夏秋反攻的成功后,寸土不失成为不可置疑的政治正确。俄军不紧不慢地步步为营,乌军针锋相对地寸土必争。巴赫穆特对乌克兰成为坚守不退的象征,对俄罗斯则成为临门一脚的象征。

在此过程中,乌军向巴赫穆特逐次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俄军则换上"瓦格纳"部队,避免正规军伤亡带来的政治问题,巴赫穆特成为"绞肉机"。

在军事上,俄乌两军都有可能利用巴赫穆特钉住对方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之战就是这样,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把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钉在斯大林格勒,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反攻大军两翼卷击创造条件。

但巴赫穆特不是斯大林格勒。除了最初阶段,俄军在此后的一年多里没有发动任何大规模机械化进攻,在苏勒达尔和巴赫穆特更是步兵小分队加大量炮兵。俄军依然具有机械化突击的能力,这是不需要怀疑的,问题是,机械化突击能做到什么。

这能大量杀伤乌军有生力量,但俄军也要承受较大伤亡。俄军依然处在信息劣势之下,任何大规模的部队集结都可能立刻被北约发现,遭受"海玛斯"等远程火力打击。更主要的是,俄军守株待兔的战术已经达到大规模杀伤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并无必要"没事找事"。

大规模装甲反击更可以攻入乌军背后,进一步夺占更多地盘。但这与其说是获益,不如说是包袱。军事征服乌克兰已经不可能了,征服第聂伯河以东都超过俄军现有实力,盲目扩大地盘也守不住。

乌克兰冲突至今,俄罗斯的底线已经清楚:保住顿巴斯,最好能从2014年停火线前推,底线是不能失地,但最主要的是保住海岸走廊,确保克里米亚的安全和水源。俄军现有态势正好满足底线。

吸取2022年夏秋溃退的教训后,俄军利用这段时间认真打造防线,近日西方媒体正在报道此事。

5月8日战场态势,红色为俄军控制地区,黑圈线为俄军防线位置(图源:BBC)

从图中可以看出,俄军的防御重点在顿巴斯到扎波罗热一线,并在克里米亚半岛"瓶颈"处构筑了第二道防线。扎波罗热往黑海方向有宽阔的第聂伯河作为天然屏障,防线相对薄弱。为了预防乌军突破、穿插,在后方还构筑了多道次要防线。

托克马克以北的俄军防御态势,逐次防御的态势很明显,白色箭头为乌军可能的进攻方向(图源:BBC)

某地防御细节显示了反坦克壕、反坦克障碍物、壕沟和炮兵位置,二战红军老兵看到的话,应该不陌生(图源:BBC)

反坦克壕由机械挖掘,反坦克障碍物还是典型的混凝土三角锥(图源:BBC)

特尔皮尼亚镇外就是105号公路,地位重要,俄军沿公路展开防御(图源:BBC)

马里乌波尔外不远的里夫诺皮尔也构筑了防御阵地(图源:BBC)

俄军甚至在克里米亚西海岸构筑了防御阵地,防备乌军两栖攻击(图源:BBC)

如果乌军发动反攻,俄军希望用坚固的多层防御给乌军放血,将俄军吃过的苦头回敬给乌军。

另一方面,俄军在巴赫穆特用"瓦格纳"而不是正规军,就有不消耗实力、分散兵力的意图。俄军防线漫长,但并没有到兵力不够用的地步,并不存在主力被钉在巴赫穆特、其他地段空虚的问题。实际上,与乌克兰冲突前夜的顿巴斯乌方前线相比,现在的俄军防线要长一点,但兵力也更多一点,实际上兵力密度差不多。

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战堑壕战的简单重演。

在一战中,炮兵掩护下的步兵集团冲锋是主要进攻形式,守军的机枪和炮火是难以突破的死亡之海,直到坦克的出现。但一战坦克的成功是有条件的:守军步兵和炮兵缺乏反坦克能力,进攻坦克一旦突破一线防御,进入敌后,就将一路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二战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装甲突击模式,从闪电战到苏军反攻,装甲力量攻其一点、扩大战果,成为典型战术。

但乌克兰冲突第一阶段充分证明了这一战术的局限。在步兵可以人手一具高性能反坦克武器的时代,坦克即使突破一点,接下去也不是无人之境,而将随时面临可能从任何方向出现的致命打击。

除了步兵反坦克之外,战斗机、武直、装甲车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炮兵发射的集束弹药和制导炮弹在坦克还没有看见敌人的时候已经招呼上来了,还有智能的侧射、顶攻反坦克地雷,加上"古典"的反坦克壕、反坦克障碍物、反坦克地雷等,坦克从无坚不摧变为谁都可以锤一把。

在二战时代,坦克还能通过机动性达成突然性,而在C4ISR高度发达的现在,坦克很难发起突袭了。集群坦克可能还没有发动冲击,就已经招来对方的空中和炮兵间接火力的密集打击;小群坦克则可能被零打碎敲地干掉。

坦克依然是有用的,但坦克的用法需要重新思考,靠开阔地高速度硬冲是不行了。

一年多恶战下来,乌军的自由和"捐献"苏制装备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东欧国家的箱底也刮的差不多了。乌军正在获得德国"豹2"坦克,还有一些"豹1",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还要再等一阵子。数量多少还是次要的问题,现代战场的现实决定了技术上更加先进的西方坦克也不能创造奇迹。

另一个办法是学"瓦格纳",也用小群步兵渗透,但这不能达到乌军需要迅速、大面积胜利的要求,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继续赢得西方的坚定支持。大规模步兵进攻更加不可能,不仅伤亡不可接受,乌克兰也不一定有这样的人力。

路透社在2月就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乌克兰人口1/4已经具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说直白点,就是抑郁症。CBC在4月报道,大量乌军官兵正在哈尔科夫疗养,恢复精神健康。抑郁症不是士气高昂军民应有的问题。

在亚速钢铁厂之后,乌克兰军民的士气低落过一段时间,去年夏秋成功的反攻把士气又鼓起来了。巴赫穆特之后,乌克兰急需借助巴赫穆特两翼的乌军,再来一次成功的反攻,使巴赫穆特成为"托布鲁克"而非"斯大林格勒"。

但这一次奇迹难再了。

2022年夏秋反攻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俄军根本没有料到乌军胆敢反攻,既缺乏战场准备,也只在哈尔科夫方向留下少量二线兵力。俄军的防御重点在赫尔松。

哈尔科夫反攻成功后,赫尔松俄军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到守不住的时候。做出主动放弃、收缩防线的决定,从政治角度而言非常困难,但从军事角度而言相当容易:孤军留在第聂伯河西岸缺乏意义,尤其是在已经放弃进军敖德萨的情况下。第聂伯河是天然的防线,退守河东是自然的。

去年夏秋,乌军向哈尔科夫地区发起反攻(图源:BBC)

除了缩短战线,俄军还认真建设战场,防备乌军反攻,这使得乌军很难钻空子。更重要的是,巴赫穆特的失守和马里乌波尔不一样,对乌军士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马里乌波尔很重要,但早早被围,守军突围无门,外围援救无望,亚速营在亚速钢铁厂死守82天后,被迫投降。

在巴赫穆特,俄军在很长时间里特意围三阙一,意图逼退乌军。乌军不惜牺牲,不断增援,死战不退。在最后的时候,依然试图用两翼压力迫使俄军放松进攻,但是没有奏效,巴赫穆特还是被攻克了。如果坊间传闻准确,这里也是众多乌军旅级番号的伤心地。

有说法称,乌军最高司令部早就有意撤出,避免无谓牺牲,但被总统府否决,因为巴赫穆特已经成为了抵抗的象征。战斗一旦打成政治仗,军事考虑就被无视了。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之后,严令德军不得后退一步,在不小程度上造成东线德军作战僵硬,最后被苏军分割包围,一块一块吃掉。

泽连斯基严令巴赫穆特乌军不得撤退,已经对乌军士气造成了影响,如果为了继续赢得西方支持而严令乌军发动反攻,一旦造成大量伤亡,将付出更大的政治代价。

北约新训的10万乌军在装备和兵员方面齐装满员,但毕竟是急训旅,战斗力不及巴赫穆特和顿巴斯前线损失的老兵旅。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急需俄军贸然发动进攻,自乱阵脚。在战场上引诱不动,就用特种作战。克里姆林宫夜空的两架神秘无人机很可能是乌克兰干的,但没有把普京刺激得乱了方寸。现在乌克兰"反俄组织"越境偷袭俄罗斯境内目标,可能是加码刺激。

如果俄军还是不为所动,乌军就只能硬啃了。虽俄军防线在乌军炮火射程之内,但由于北约炮弹早就供应不上了,全战线对轰是不可能的。

像2022年夏秋反攻那样,采用机械化步兵进攻也是不可能的,在有准备的俄军面前,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如果乌军像"瓦格纳"那样,用"步兵小分队+重炮群"的形式,慢慢"啃"下局部战线,或可使俄军的固定防线成为累赘,并大幅降低伤亡,但这种方案耗时太久,乌克兰没有这个时间。

坦克突击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是"基辅冲击"的反转版,也不行。

俄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时候,乌军急于寻找"杀手锏",前面瞄上了坦克,现在瞄上了F-16。欧美坦克擅长在开阔地打野战,一旦俄军坦克缩紧脑袋,欧美坦克就毫无用武之地。用"豹2"攻城拔寨像把保时捷当买菜车,"豹1"技术太老旧,指望不上,只能二线堵漏。

F-16依然是足够优秀的作战飞机,这也是乌军可能得到的最先进的作战飞机。欧洲有一批F-16即将寿命到期,反正马上要报废,送到战场上报废还算物尽其用了,荷兰、比利时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飞机现状尚好,已经得到各种北约升级,大体上符合作战需要。剩余寿命有限没关系,反正没指望用多久。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些北约F-16能发射AMRAAM,空战可以打一打;可挂载各种对地攻击弹药,用作炸弹卡车也适合。如果能放手适用,在理论上可以用于争夺制空权,保卫基辅不受小摩托和巡航导弹攻击,也可以提供战场空中火力支援。但这里有很大的问题。

俄军野战防空和区域防空至今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很大原因在于乌克兰空军并没有大规模出动。俄军坦克和其他装备在乌克兰冲突中的实际表现不及预期,但谁都不想亲身测试俄军防空系统,毕竟失败的代价太大。

按照北约条令,F-16要执行防空,需要预警机支援。北约预警机可以从境外支援,但基辅已经在极限距离上,顿巴斯就太远了,支援不上。再为乌克兰提供预警机,这雪球就滚大了,在现阶段属于不考虑的问题。

要执行攻势制空,不仅需要预警机支援,还需要"野鼬鼠"支援,同时压制空中的敌机和地面的防空导弹。这雪球就滚得更大了。

离开预警机和"野鼬鼠",F-16能干什么?其实和乌克兰现有的米格-29差不多,除了便于直接挂载北约制式机载武器,并不能多干些什么。

美国只松口容许盟国提供飞行员训练和F-16战斗机,自己并不参与。这一方面有避免直接与俄罗斯对抗的考虑,另一方面有更加现实的考虑。

美国战斗机飞行员短缺已经有很多年了,训练跟不上是部分原因,再增加一大堆乌克兰飞行员就是不可承受之重了。美国空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F-16用户,但一架飞机一个坑,对付中国和全球一般战备已经不够用了,没有多余的可以给乌克兰。从"飞机坟场"拉出来的话,数量管够,但要大规模修复才能回到飞行状态,钱的问题不说,没有三两年不可能,乌克兰等不及。欧洲F-16是"热机"转让,完全不同的情况。

但欧洲可以转让的"热机"数量并不大。荷兰现有24架F-16A,比利时44架,丹麦还有33架。问题是,在F-35A全面上线前,这些F-16A依然是各国现有防空主力,可以"赠送"的数量有限。在欧洲安全压力增加的现在,谁都不能为了援助乌克兰而任由自己空中大门洞开。

这个问题只有"抛砖引玉"能解决,用少量欧洲F-16引出美国F-16。在坦克问题上,美国最终就范了,也参与援助,尽管坦克交付拖泥带水。F-16的问题要大得多。

飞行员和空中战争体系是更大的问题。桑塔纳老司机跳进保时捷,直接开走没问题,但要把保时捷开出保时捷的效果来,没有足够的训练和实操是不行的。欧美提供装备后,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乌军基本上还是按照苏军条令和战术在使用欧美装备,水土不服问题就顾不上了。但相对简单的火炮是一个问题,复杂的坦克已经问题较大,复杂得多的F-16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基地是另一个问题。至今乌克兰空军基地保持运作,尽管出动率不算高。俄军打击以城市为主,打的是"政治仗",没有多"惠顾"空军基地。大批F-16抵达后,估计俄军很难再对乌克兰空军基地"无动于衷"了。乌克兰肯定没有时间构筑足够的加固机堡,露天停放可就真的是皮薄馅大汁多了。

训练、维修在邻国基地进行没问题,但如果作战部署也从邻国基地出动,冲突扩大化的危险就激增了,俄罗斯开始在加里宁格勒公开部署核武器可能是第一步,这未必符合北约利益。

乌克兰是真心认为F-16就是"抗俄银弹",还是希望通过F-16把欧美更深地拖进乌克兰冲突,只有乌克兰才说得清楚。但欧美坦克不是"奇迹武器",F-16也不是。

拉脱维亚、立陶宛、美国和北约旗帜前的F16(图源:路透社)

巴赫穆特之后,俄军用持久战消耗乌克兰和欧美决心的意图很清楚了,乌克兰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需反攻和胜利,但乌方很难在短时间里夺回这个象征性意义巨大的城市。"绞肉机"已经转动,俄军费多少事打下来,乌军就得费多少事夺回去。

乌克兰还在纠结加入北约的问题,但北约不可能接受自动进入与俄罗斯交战的状态。在可预见的将来,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必须放弃克里米亚、顿巴斯、海岸地带,但这是乌方目前不能接受的;乌克兰要恢复2014年疆界再加入北约,就需要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直面冲突持久化的现实。这可能才是巴赫穆特作为转折点的地方。

巴赫穆特不是俄军的斯大林格勒,也不是乌军的托布鲁克,巴赫穆特就是巴赫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