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怎么管?专家解读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办法

2023-03-24 10:41  微言教育

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怎么管?教育部9问答详解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办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双减"前,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活动风险意识,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收取的学生培训费大量投向销售与广告、用于恶性竞争,造成机构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发生"卷钱跑路"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印发后,各地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方法举措,使培训机构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大量减少。

为总结各地实践经验,构建校外培训财务管理长效机制,统筹两类性质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为非营利法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为营利法人)监管,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经历了怎样的研制过程?

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涉及面广,教育部及有关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在调研、论证、起草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力争使《管理办法》符合实际、逻辑严谨、政策清晰、易行管用。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经验做法,梳理了目前校外培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对策;

二是系统研究现行财经法律法规,借鉴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学校等领域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组织开展政策论证;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听取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专家、校外培训机构和学生家长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对《管理办法》中有关财会部门设置、收益分配、财产清偿顺序、关联交易等条款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校外培训机构的财务由谁来管,怎么管?

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营的重要基础,关系到资金是否安全,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培训服务。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体制重在围绕"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由谁来管"进行,着力解决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的问题。《管理办法》从领导体制、会计核算、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体制做出规定。

在领导体制上,要求校外培训机构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财务决策和监督制度,明确其法定代表人对本机构财务工作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在会计机构设置上,考虑到不同校外培训机构的实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相应要求,避免"一刀切"。原则上要求培训机构设置独立的财会部门;对不具备单独设置财会部门条件的,应当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未设置财会部门或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应当按规定委托相关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人员配备上,强调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管理规范执行。

如何确保校外培训机构资金充实,并坚决避免抽逃资金?

校外培训机构在成立时和成立后注册资金是否真实、充实,直接关系到机构能否正常运营,影响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管理办法》主要从履行出资义务和禁止抽逃资金两个方面做出规定。

在履行出资义务方面,要求机构举办者根据相关法律和机构章程、设立协议等,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

在禁止抽逃资金方面,规定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抽逃出资,不得通过拆借资金、无偿使用等方式占用、挪用机构资金、资产。

如何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的全流程监管?

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活动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预收费监管、资金使用等环节。为全面防控资金风险,必须实施全流程监管,确保每个环节都没有漏洞。

在预算管理方面,根据校外培训机构体量规模等情况,要求设置财会部门或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预算或资金使用计划。

在收入管理方面,强调校外培训机构预先收取的培训服务费(含以现金形式收取)应全部进入本机构培训收费专用账户,会计核算时应当按规定作为负债管理、严禁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