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解释,就流行的波度而言,新冠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已经被我们熟悉的冠状病毒,比如OC43和HKU1(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的两种冠状病毒,来自啮齿动物)。如果进入常态化流行,它会阶段性地出现波峰,在流感样人群中检测出的比例大约处于1‰-2‰的水平。虽然中国目前在流感样人群中检测出新冠的比例大约为5‰-10‰,但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处于新冠低流行的状态。
根据新加坡和美国的疫情监测情况,第一波疫情结束后都有第二波,第二波的峰值会低于第一波,但两个波峰之间间隔时间多久,中国和国际都在同步进行评价。下一波疫情又会是一波严重的大流行吗?
张文宏团队对感染新冠后人体是否会持续性存在免疫记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免疫记忆的克隆在6个月后仍然存在。"这些记忆性的克隆如果受到攻击,会以最快速度募集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月后,抗体水平会达到很低的水平,无法避免感染。但是感染以后,因为免疫记忆克隆的存在,(抗体)又会迅速被召唤,出现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的提高,这时候发生重症的比例大幅降低。"张文宏介绍。
应对未来的大流行,我们可以做什么准备?张文宏表示,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包括疫苗、治疗、检测、公共措施等几个协同平台的科技平台很重要。
张文宏在演讲中表示,未来大流行的科技平台需要包括疫苗、治疗、检测、公共卫生措施几个方面。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图
大流行基本过去后,做这样的平台有什么必要?张文宏说,"新冠大流行期间,在感染性疾病平台的运作方面,人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就,包括口罩、疫苗、抗病毒药物等公共卫生措施,这让新冠大流行期间死亡的人数远远低于1918年的大流感。但是我们仍然未能满足新发传染病快速应对的需求,我们对疫苗和药物的准备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人类社会不止新冠一种传染病。目前,我们仍然没有治愈乙肝的药物,没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新型抗菌药物,老年感染的治疗也是一个未被满足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
这个协同创新的平台该如何搭建?张文宏倡导打通全链条的连接,希望产学研用和公共卫生部门紧密协作。"国际研发总体的趋势就是协作联动。如果要加快整个研发的联动,需要从国家到学术机构、疾控和医院、工业界都全面联动才能加快速度。如果不做好这点,我们应对未来的大流行时仍然会在国际上会处于不领先的位置。"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扩大会议暨2023长三角新经济年会由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术支持、东方财富特别支持、信达生物和上海长三角商科基金会协办支持。年会以"同频共进、赋力启新"为主题,立足长三角创新生态,为新经济形势下的政产学研跨界协同步调、务实推进工作提供助力。本次年会也是商创院理事会扩大会议,聚合理事单位势能、进一步发掘创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