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子」以小兴趣圈的方式展示,获取或发布内容需要先加入社区,入口深,内容的吸引力被弱化。而小红书的运营机制是依赖单条笔记的内容吸引流量,外加搜索、推荐进行信息匹配。两者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碍于入口极深、社区氛围也未能搭建起来,反而成为微商、营销内容的自留地。2021 年年底,圈子业务正式关停。微信第一次内容社区的探索宣告失败。
要知道,「微信圈子」曾拿到过搜一搜的推荐位,在微信搜索某一地名时,圈子被排在第三位。但结果是,微信多次尝试后仍未吸引更多用户加入。
一位小红书 MCN 机构负责人回忆,微信曾邀请一批小红书达人、机构入驻,拉了推荐群,他们更多只是在把发布小红书的内容同步到「圈子」内。但「放量很小」,点赞多在几十,更关键的问题是,无法变现。
而在公众号体系内生长出的新版图文消息产品,逻辑上更容易解决流量与变现的问题。微信的优势是超过 13 亿超高月活和使用频次,公众号则是内容创作者在微信挖掘的第一座金矿。公众号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化报价体系,其商业价值也在过去得到了基础的验证。
公众号提供了流量的场所,也有基于基础订阅、微信搜索、乃至社交转化的可能性。但作为内容平台看,在微信公众号靠推荐流量,打开率逐渐成为玄学的今天,内容创作者得到的注意力已经变得逐渐不确定。图文消息升级刚刚上线,未来产品的推荐和呈现方式如何还未可知。
此外,多图文内容的核心在于内容的供给量与互动氛围,这也是微信公众号产品端将会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当用户新注册的公众号无法拿到留言功能、且留言需要依赖后台审核时,互动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要知道,在小红书,评论等互动量是衡量笔记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小红书之所以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用户,甚至突破原有的女性圈层,让平台用户有 30% 的男性用户占比,依赖于供给与互动氛围。对于再次试图打造「小红书」的微信来说,形式的模仿十分简单,但社区氛围和内容池子的构建才是最难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