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小红书 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绿书”?(2)

2023-02-20 17:49  极客公园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公众号整体发展也在逐渐式微。第三方易赞大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整体的打开率从 2018 年的 2.3% 下降至 2020 年的 1.1%。有媒体对一部分科技媒体公众号做过调研,发现目前公众号打开率普遍不足 1%。

2018 年开始,抖音、快手的加速增长,吸引走了用户的大部分注意力,不少创作者转而做起了短视频、直播。小红书为主的内容社区,同样分走了用户的注意力。

神似小红书 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绿书”?

事实上,微信也在通过不同方式,来提升公众号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

从出生起,微信就是一个以来社交分发为主导的平台,公众号的逻辑同样如此。更早时,微信也在试图通过更多维度的社交推荐,帮助用户找到好的内容。先是有了点赞、在看功能,再分化出「看一看」的内容板块,再到提示有多少好友浏览、收藏过文章,靠好友关系链推荐内容;再到打乱时间排序、引入更多算法来推荐内容。

图文消息的变化成了微信公众号内容最大的变量。一位互联网分析师提到,微信今年在测试各种小功能,各种连接都要试试看,灰度测试不一定可以走出测试服。但毫无疑问的是,用户逐渐习惯通过小红书笔记的形式获取信息。毕竟,今天的小红书已经成为影响数亿人生活方式、消费决策的内容社区,也是诸多消费品牌不得不布局的内容平台。

在增长红利见顶的当下,互联网平台公司对流量的争夺更加激烈。各自都在渗透对方的领域,寻找新的业务可能性,而「笔记」这样多图文的形式也是公众号过去未能吸纳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创作者是小红书、公众号双栖作者。但受限于产品形态,他们必须将短内容改成一篇文章,才能在公众号发布。而现在,公众号可以成为笔记发布的一个新渠道。内容的多元性得到补足,对创作者而言,这是一次重新打造自身内容品牌的新机会,也是一次内容洗牌的挑战。

2、微信的「种草」之路

早在 2018 年,微信就在探索「种草」生意。从最早期的「我的购物单」到 2019 年的「好物圈」,后又更名为「微信圈子」。

微信团队的思路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从直接分享商品链接,看好友在买什么,到通过图文、兴趣圈的方式找有共同喜好的人。这也被外界称作是微信在生态内造「小红书」。

「微信圈子」推出时,作为独立的小组件出现,符合微信一贯以来的大产品、小组件产品特点。基础逻辑是依赖兴趣圈,对内容进行分发,从内容优先的逻辑变成了兴趣圈子优先。原本,「微信圈子」是当时微信生态内串联「内容、社交、商品」最好的平台,包括黎贝卡、西门大嫂等时尚公众号也都开设了自己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