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鸿:有毒物质泄漏,美国居民“问题不大”,中国网民“你要反思”?

2023-02-18 09:30     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2月3日,美国俄亥俄州一辆装载着危险化学品的货车发生脱轨事故,加之相关部门后续处置不当,造成了严重的有毒化学品泄漏,危害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这次事件中,普通的美国人是如何看待的,美国的主要媒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当地居民又面临哪些棘手的困难?观察者网采访了一位居住在美国的热心读者,请他介绍了几天来实际感受到的情况。

观察者网: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居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俄亥俄州的化学品泄漏事件的,你身边的普通美国人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

沐鸿:这个事故是2月3日发生的,但是我大概是在周六(2月11日)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件事的,因为Tik Tok上有些主播开始说这件事,网上还上传了特别可怕蘑菇云的照片,我看到以后点进去才发现原来有这个事情。

接着我才发现美国的媒体确实也有一些报道,但都不是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周美国媒体的话头版头条基本上都是那个"中国飞来的气球"或者是超级碗什么的。

出事的地方是美国一个叫"东巴勒斯坦"的小镇,可能很多美国人和我一样,看了一眼媒体非重要位置有一则新闻是什么"东巴勒斯坦一辆火车出轨",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周边国家捣的鬼",和美国有什么关系?直到他们报道了说在俄亥俄,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美国的一个事情。虽然在Reddit和Twitter上有一定热度,普通的美国人却并不太关心,我生活在南方州,身边的人对这件事的评价大概就是"北方又出事情了,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没有特别关注这个事情。

之所以美国老百姓不关注,我觉得一是因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这件事,比如事发当天或者第二天插播一条大新闻这样子,而是都在统一口径报道气球;二是化学品泄漏然后当地居民被要求紧急疏散这种事在美国还挺常见的,就在今天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运硝酸的大卡车还侧翻了,造成了硝酸泄漏。

更重要的是美国老百姓对于处理危险化学品缺乏基本知识,其实我觉得美国人对于这种比较偏专业事都是这种心态,包括新冠戴口罩也是,前一天你和他们说要戴口罩,那他们就戴口罩,第二天说不戴口罩了,他们只会觉得不戴就不戴吧,也就很自然都不戴口罩了。

我问了几个美国朋友,他们都觉得说这事都已经这样了,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化学名,就是觉得既然已经烧了那就没事了吧,还能怎么办?抱怨几句,看看热闹,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心态。

观察者网:虽然美国主流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此事,但随着网络热度的升温,它们也纷纷下场报道跟进,根据你的观察这些主流媒体有没有进一步向民众科普泄漏化学品以及不完全燃烧的危害呢?

沐鸿:主流媒体这几天也开始写一些总结性的、答疑解惑类的文章,比如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长文章,详细说了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运输的是什么,政府是如何处理的。但是《纽约时报》的"春秋笔法"你是知道的,整篇文章分了十几段,它只在倒数第三段提到"化学物质散了之后,确实有可能对人体造成长期危害",接着说了一些展望,文章就结束了。你要说它没说吧,它其实也说了,但要说它说了,其实这篇文章也没有把老百姓需要了解的东西讲清楚。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英文的维基百科关于氯乙烯的词条--原先这个页面大概是每个月更新一次,改一下引用之类的细节,自从2月3日事件发生以后几乎天天更新,如果你仔细翻它的更新日志,就会发现氯乙烯现在的版本和原来的一个区别就是,他们把"非常有毒"这个词给改掉了。

还有一点是,美国媒体有特别多的"地方台",这个新闻当地的地方台应该是第一时间报道的,事发的第二天通知当地居民这里很危险你们最好赶紧撤离之类的。但是这些地方台彼此是不互通的,其他地方的人很难知道这个消息。而对于全国性的主流媒体来说,他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第一时间报道这个事,拖到现在终于说要开始关注一下了,而CNN这些媒体的头条都在报道最新的新闻,比如密歇根的枪击案,再回头去大篇幅报道化学品泄漏他们可能觉得这是"炒冷饭",没有必要特别重视。

观察者网:那么当地居民对于这件事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对后续可能带来的长期危害有没有什么顾虑和对处置不当的不满?

沐鸿:货车出轨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点多,根据新闻报道,货车公司的人员很快赶过去处理,美国环境署的人员凌晨2点才赶到现场。有人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间差,是因为之前火车公司说服政府很多东西都不算需要报备危险品,所以州里一开始并不知道这辆出事的火车运输的是危险化学品。

然后到了4号周六的时候,当地市长开始要求方圆一英里的居民走开,但这也不是强制令。然后周六一整天几个车厢一直在着火,直到周日他们发现有几个罐子温度一直在升高,有爆炸的风险,这个时候州长就慌了,开始下强制令,要求一英里内的居民撤离。

火车脱轨及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现场(图片来源:ICphoto)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担心的还是化学品爆炸危害生命安全。到了6号、7号的时候,他们开始给罐子泄压,然后他们就把这些泄出来的氯乙烯给点了,化学反应产生的光气散到云里就产生了在社交网络上疯传的"黑色蘑菇云"的照片,照片的传播让这件事开始有了热度。

接着当地居民就面对着一系列麻烦的问题:到了9号的时候,环境署对居民说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已经对人体构不成危害了,你们可以回家了。但是人们回家之后发现了大量动物死亡,比如老太太家里养的鸡,河里的鱼,大家还是明显能闻到气味,有人买了PH试纸测空气里的酸含量,发现还是能测到不少,于是大家就很愤怒。

不仅如此,细心的网友从给火车公司的信中发现10号的时候环境署在空气中还检测出了氯乙烯之外的其他化合物,人们才进一步发现,货车运输的一共20罐的危险化学品,除了15罐氯乙烯还有5罐其他化学品,虽然没有爆炸,但也没有及时被处理,发生了泄漏。而在此之前的一天,政府已经通知居民回家了。

还有,环境署告诉居民自来水是没有问题的,可以饮用的,因为水源不是来自旁边河里的水;而另一方面,州长又建议大家现在暂时还是喝瓶装水吧,所以这件事面上给你看到的和实际他们操作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身在美国,你懂的。

如果我是当地老百姓,你9号和我说安全了让我回家,10号再告诉我还在持续放毒气,11号又来我家检测说没问题,我的心里肯定会觉得别扭,但美国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少的。

东巴勒斯坦当地居民在市政厅参加会议,要求政府就有毒物品泄漏进行回应(图片来源:ICphoto)

观察者网: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居民重返家园,这次事故在逐渐平息,但在此过程中似乎又有美国国内的人借此进行政治上的炒作。

沐鸿:美国国内现在的状况就是什么事都爱往政治上扯,中间还夹杂着不少阴谋论。比如这次的火车出轨,有人指责是共和党人在位时特朗普没有通过让运输危险品的火车更新刹车装置,共和党人则出来指责是民主党把经费花完了。

还有一些针对这次事件的政治操作也颇有争议:比如拜登上周一直在威斯康星州访问,而威斯康辛连着俄亥俄都属于"铁锈带",俄亥俄州在奥巴马时期属于"蓝州"(民主党),到了特朗普时期变成了"红州"(共和党),而拜登访问的威斯康辛刚刚变蓝。有人说,拜登你已经到了威斯康辛,紧邻的俄亥俄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你为什么不顺便过来看一看。结果你看,拜登还是选择把党派利益和拉票放在优先位置上。

事故现场封锁了道路(图片来源:ICphoto)

另外,也有人指出,现在的俄亥俄州州长是共和党,参议员是一个民主党一个共和党。这次救灾民主党的参议员却一直"比较沉默",然后在媒体渠道暗示共和党处置不当,又在网络上借机炒作一波。

不仅如此,我发现美国的媒体这两天又开始借着这件事指责中国,说中国人"态度有问题"。比如美国的《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说中国内对这件事"幸灾乐祸"--引用了微博上说这是"切尔诺贝利",美国是"世界之癌",包括一些嘲讽的话都翻成英文解释,在此基础上认为"不是中国人民讨厌美国,而是有些人别有用心黑美国",接着就说是中国外交部的"战狼作风"带坏了风气,有几家媒体引用华春莹把气球和火车放在一起写的推特作为所谓"证据",说这是"嘲笑美国",最后的收尾照例还是说中国没有新闻自由云云。

总之,作为身居海外的华人,看到美国媒体最后又落到要中国来"反思"这样的老套路中,这几年几乎成为美国媒体的常规操作,我的心中真是五味杂陈。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