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新闻整体紧扣新闻报道主题,具备逻辑性。但不难发现,在新闻内容创作中,该工具的回答基于信息整合、新闻语料库的内容,显现千篇一律的答案,并存在语法腔调和表达生硬的特征。比起一篇新闻稿,更像是一篇广告。另外记者追问发现,在面对更复杂的提问句式和复杂人文学科问题时,它的回答也离题甚远。
走向何方?
精妙性的智能系统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游戏规则、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隐忧也成为业界无比关切的问题。目前,因为该工具对内容生成强大的功能性,海外一批科研院所制定了详细的规章。据报道,《科学》明确禁止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ChatGPT所生产的文本。同时包括巴黎政治学院等在内的海外高校也发布了学术禁止使用该工具写论文的规定。
针对AI在学术造假方面的隐患,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普园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详细规定。但信息交互和生成能力的确能够依托强大模型和数据检测,生成专业内容。这其中涉及到学术诚信、学术伦理及不公平竞争的问题。此后需依靠详细规定、业内监督进行规范管理。"
同时,针对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可能,普园媛认为需辩证看待。她提到,AI制图目前是业内推广运用更系统的技术,合理借助人工智能也能实现效率更优、利益更大化。目前,部分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开发有效识别自动生成内容的智能系统,也能促进技术完善和业内顶流升级改造。同时,她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淹没创新与人文的人类高坡。"面对面沟通所能传递的思想启迪,不仅意味着知识传递,还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即便技术最终取代一部分工作,但新生的同时也会产生更新的工种。科技关键还是看人类如何使用。"
记者最后也打趣提问。
记者:你是否会代替记者?
ChatGPT:"目前,Al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支持和辅助记者的工作,比如新闻稿件的自动生成、数据分析等。但是,完全代替记者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记者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收集和整理信息,还包括对事实的审核和证实、对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对故事的叙和展示等,这些部分涉及到人类独特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很难被Al完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