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我的原创力来源于我总是有要说的话 最羡慕的职业其实是作家
在采访现场,徐冰坦言:"近五十年持续的原创力来源于--我总是有要说的话。"无论是关注当下人们日常交流中被频繁使用的表情包和符号语言的《地书》系列;还是2017年执导的无演员、无摄影师,探讨社会生态关系的电影《蜻蜓之眼》;亦或是在2021年的"徐冰天书号"火箭,是全球首枚以艺术家和艺术家作品命名的火箭,这一切都源于徐冰对艺术不断的反思性,从不断变异的社会现场汲取新的能量,用艺术家的手法保持与世界同步。
"艺术创作的能量不来自于艺术、知识和系统本身,而来自于社会现场的能量和创意。"在创造了如此多的艺术作品后,徐冰却向鲁豫吐露,最羡慕的职业其实是作家,作为一名非常重视社会现场的艺术家,徐冰在与鲁豫从采访现场走入《引力剧场》的装置中,在美术馆五层高度纵向延伸的空间内,在透视扭曲的文字漩涡里,一同观看阅读徐冰的"语言"时,仍在无可避免的担忧,未来当他已无法出现在自己的艺术现场时,布展的作品是否还能不变形,是否还能传达出原本的意义都是无法言说的不确定性。但在这一点上,作家就无需多此一虑,因为文字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永远不变形的。
节目采访后,鲁豫表示她找到了为何徐冰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多的受众和爱好者的答案--一直以来,徐冰对于艺术的坚持和追求,就是希望能尽可能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看待艺术、世界的角度。希望能通过作品,鼓励每一个人做自己对于生活的表达,每个人自己的感受都是无可替代的。观众会感觉到他的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观察者和表达者。
本期节目中,徐冰与鲁豫畅谈艺术界的文化等级的断裂现象,以及当代美学教育的误区和基础教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