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所属的保山市,还有著名的小粒咖啡,父母有时会手冲咖啡
早市上的寻常摊头,摆着新鲜的松茸、石斛、香橼
我们家的养老选择,虽然乍听住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是我觉得需要整体来看,算账的话,这里生活成本很低,一月的开销,差不多相当于在城里的1/5或者2/5。
▲
任家的朋友来腾冲旅游时,所拍的湿地,几乎每个腾冲人都会告诉来客"我们这里是天然的氧吧,睡得特别香"
此外,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健康收益,毕竟大环境在这,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也好,到处有天然温泉,吃到的食材都是绿色有机的。
我觉得关心老年人的健康,不是说你去体检、生病了不计成本治疗就是了,我们可以前置性把钱投资在健康的身心上,给他们创造更有质量的生活。
在村里养老,跟在城里养老,差别挺大的,环境的质量不说,最大的差异还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
在城市里,即便你对面十多年的邻居,大家始终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始终疏离,有隔阂感。
但是村里不一样,我们在这里都是不关门的,早上起来就把门打开,有事没事,闲着了,直接来家里看看聊聊,非常自在、随意。
我们家在村里属于独一家,没有别的外地人来定居,他们看着我们也好奇,也愿意通过我们了解北京和外面的世界。
周边的邻居自己种了菜,也会给我们送。人和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目的性,交往的深度和感受都不一样。
老爷子每天固定遛弯儿1小时,线路一般有两条,出村、过马路,在稻田走一段,看心情沿河走一圈,或者去古镇里。
任妈妈是运动好手
我们老太太,在北京的时候就是文艺积极份子,跳舞、形体队、太极都能来。来腾冲后,担任了本地三个老年活动协会的顾问,忙得不得了。
平时帮本地的舞蹈队、形体队设计动作、服装,带队到处参赛。咱们不跳舞不知道,他们这些舞蹈,也是有地域差异的。
任妈妈跳舞,任爸爸也跟着站桩,或者自己遛弯儿
我们老头在北京的时候,就是比较板正,我们家老太太跳舞、打太极,他从不跟着的。
如今他愿意跟着出去走走、看看,老太太去跳舞,他自己在旁边站个桩,83岁的老头,能站一小时。不然就自己去古镇逛逛,到处走走聊聊,老了老了,活成了"社牛"。
他们日常出行,有老年卡坐公交车免费,腾冲地热资源丰富,他们隔一段时间就自己坐车去泡温泉了。
▲
油菜花、蓝花楹,"值得每季度都来一趟"
有时候他们也邀请自己的朋友过来住,不同的时节来这里,有不同的美。
门口的稻田,夏天一大片绿,秋天整面金灿灿。村口的马路,行道树是两排高大的蓝花楹树,开花的时候,整条路就变成了一长条蓝色花海,非常美。冬天的稻田,这两年开始种草莓了,想吃就去摘。
水稻下面,放养了鱼,吃掉落的稻花而长大,鱼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秋收时,既能收获稻米,还有鲜嫩的稻花鱼
腾冲本地有道时令名菜叫"海陆空",一般在水稻收里以后,用蜂巢、稻田里的养的稻花鱼,养在树上会飞的鸡,炖成一锅。
每年他们做这道菜的时候,都会邀请我们上他们家去吃。我们家做了北京菜了,侉炖、炸酱面啊,也会给邻居送过去。
任立杰20多岁离开父母的家,建立自己的小家,40多岁,和父母拥有了长长的可陪伴时间,他重新成为"孩子"
我自己也有朋友去,哪怕我不在,大家就全程自助。反正厨房、客餐厅都在一楼,门都开着,大家进进出出的,也没那么多约束。
来的最勤快的就是我自己,我现在一到长假就过来。
以前一到长假就出北京旅游"逃离日常",自驾去西藏都很多次了,如今该去的地方,也都去的差不多了。
以前旅游,拍照、美食、赶景点,现在也不爱这样的旅行方式了,孩子也上大学了,我就喜欢找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待着。
▲
春节前夕,任立杰从北京飞过来和父母迎接新年
在这儿泡温泉、喝茶、打打球,非常安静、治愈。
以前在北京,算起来,和他们其实没有很多相处的时间,如今和父母隔了3000公里,反而相处的时间更多了,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