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群林: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尤其要注意几点

2023-02-07 16:59     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多起地震,其中有两次7.8级强震。有世卫官员估计,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或超2万。

地震发生后,中国首支社会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队"已携设备赶赴土耳其,预计最快将于当地时间8日抵达。据了解,中国的其他救援队也正在或即将前往土耳其开展人道主义援救行动。

地震救援工作如何科学、高效、安全、有序地开展?土耳其在强震之后又遇暴风雪,恶劣天气会给救援工作带来哪些额外困难?相比本土救援,进行国际援救时又需注意哪些事项?围绕相关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主任贾群林。

【采编/观察者网 李泠、刘啸云】

观察者网:地震发生后,从得到消息到开展国际救援,中间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贾群林:要参加国际救援,首先要满足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有一支经过联合国认证的中型或重型救援队。目前中国有两支国际救援队,分别是"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这两支救援队都是世界级的重型救援队,先后通过了联合国相关机构的认证。

一般来说,在发生大地震后,各国的国际救援队首先需要准备好各自的人员和装备、器材。

第二个步骤是,如果要从国家层面派遣救援力量,就要通过中国外交部,与受灾国以及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联系,得到同意之后就可以出队了。现在我们正在做这一部分的工作。

当然,除了国家救援力量之外,社会救援力量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红新月会等其他渠道前去救援。首支抵达土耳其的中国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队"就属于社会救援力量。

"公羊救援队"出发前往土耳其(图自社交媒体)

观察者网:救援队一般会派遣哪些人员、携带哪些设备?

贾群林:救援队人员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队长和安全员、联络员、计划员等管理和组织人员、搜救队员、医疗队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

而救援队携带的设备主要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搜索设备。毕竟,救援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到幸存者,否则其他行动也就无从谈起。搜索设备包括声波生命探测仪、光电探测器以及搜救犬。国家队会携带至少4条搜救犬,因为搜救犬的兴奋点是有时限的,一般只有10-15分钟,当一条搜救犬的兴奋点过去后,我们就要用另一条搜救犬替换它。

第二类是救援装备器材。我们有几十种救援设备,包括顶升的、支撑的、剪切的、破拆的等等。

第三类是通讯设备,在现场保持联系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类是照明设备。

另外,我们还要准备好后勤保障装备。比如,这次救援是在冬季的土耳其,所以要带好充足的防寒保暖装备和防冻伤的药品等。

人们在一处倒塌的建筑上搜救(图/新华社)

观察者网:确实,土耳其除了连续强震,同时遭遇暴风雪袭击。此番恶劣天气会给救援带来哪些阻碍?在恶劣天气下组织救援,需要额外做哪些准备?

贾群林:地震之后出现的狂风暴雪,不仅使得被困的居民存活更加艰难,还进一步加重了人员死亡的比例,也给救援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比起常温状态,高寒状态下的救援难度更高,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的很多队员经常去黑龙江、青海等高寒或高原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就是为了应对现在这样的情况。

比如,在极寒天气下,血液流动会变慢,所以必须带好防寒保暖装备,一方面保障幸存者,一方面也保障我们自己的队员。

轮班时间也需要调整。在常温下和平原地区,救援队员一般每6-8小时轮一次班;而在高寒高原等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狭小空间作业时,救援队员身体几乎不能挪动,血液循环不畅,极易冻僵,甚至发生局部软组织冻伤等情况,因此现场作业时间应缩短到3-4小时一轮班。同时,在现场作业的队员,身体下方可以铺垫一些防寒防潮用品,阻隔和减小地面寒气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救援队员也需注意调节好饮食,增加身体热量,比如多食用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因此,救援队在出队时应多携带瘦肉、鱼类、牛奶、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另外,很多设备,尤其是内燃救援装备,在低温状态下启动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启动。所以,我们应带一台载有保温或发热装置的装备运输车,或者事先对设备做一些保温的技术处理,从而保证设备一拿出来就可以使用、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目标,以免贻误战机,影响救援的整体进度。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

观察者网:实施救援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贾群林:救援程序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在进入建筑物进行搜救之前,首先要对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确认是否可以安全进入。假如发现建筑物结构不安全,那就要换一个方向进入,或者用支撑设备加固建筑结构之后再进入。

第二步,发现幸存者后,我们要打通"生命通道"--通过优化优选,找到离幸存者最近的点,然后打穿墙壁或楼板,接近幸存者。

这次是在高寒条件下进行救援,因此对被困者也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比如在身体上加盖棉被、棉衣物等,也可以通过电暖风等加温设备,对被困者周边环境进行增温处理,以保持体温,维持生命。

地震救援是一项高危工作,特别是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土耳其这次的情况尤其严重,目前已发生100余次余震,最大的一次余震甚至达到7.8级,与主震同级。因此,整个救援过程的每一步都涉及安全,现场必须配备安全员。

此外,队员本身也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随时对自己所处的现场环境做出研判,或适当进行加固处理。比如,在发生余震时,队员必须冷静考虑是否撤出建筑物;假如来不及撤出,就要待在承重墙或坍塌的大梁旁边,以免在二次坍塌中受伤。

一栋建筑倒塌因余震轰然倒塌

观察者网:参与国际救援,与在本国救援有哪些差异?比如土耳其在文化等方面与中国相差甚大,中国的救援队在救援时,可能有哪些事项需要多加注意?

贾群林:救援队员需要具备比较广的知识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受灾人员已经很痛苦了,我们要尽量避免因不了解当地习俗而再次伤害他们的感情。

所以,待人接物是国际救援培训中的重要一课--说话时如何用语措辞、使用左手还是右手等,都有讲究。另外,在出发之前,外交部或当地使馆的相关人员也会对救援队员适当做一些交代,告知大家在当地需要尊重哪些风俗习惯,以免好心办坏事。

观察者网:常常有人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如果遇到像这次土耳其地震这样的近8级大震,事发时正好身处建筑物中,可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贾群林:这次土耳其的灾情比较严重,据我观察,主要有这几个原因:第一,震级太高,7.8级大震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第二,土耳其的建筑物以砖混结构的老房为主,坍塌比例较高;第三,天气恶劣,加之余震不断,防不胜防。

所谓"大震跑不了"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次土耳其地震中就可以看到,大震来临时,房屋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毁灭性倒塌,想跑出去肯定是来不及的,还可能在跑的过程中因地震晃动而摔伤,所以只能在建筑物内设法躲避。

当地居民在废墟中搜索(图/路透社)

按照国际红十字会的说法,地震来临时,假如身处室内,可以做这三件事:首先要伏在地面,尽量避免晃动;第二,要保护好头部;第三,牢牢抓住某样东西,避免在晃动中摔倒。我们在给群众做社区培训时就常常强调这一点,建议大家熟记相关意识、做好相应预案。

在我们国家,根据防震减灾十年规划任务目标的落实,全国基本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以修,大震不会倒"。抗震等级高的房屋在地震中也可能会造成局部破损或坍塌,所以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还是应当在室内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一下,即便房屋垮塌,也会形成一个"避震空间",使室内的人有更大几率活下来。

当然,上述建议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必死守。比如,当你感到大震晃动时,假如处在一楼或低楼层,直接跑出来或许更加安全;假如身处高楼旁边,最好尽量躲远一些。

观察者网:大地震过后,民众在后续生活中还需多注意哪些问题?

贾群林:地震之后的恢复包括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选址重建。由于土耳其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国土面积只有7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选址工作可能会比较艰难。

第二个环节是防范余震。大震之后会发生一系列余震,而且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能非常久,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仍然可能发生。比如,有专家称雅安地震可能是几年前汶川地震的余震,遭到很多民众的质疑,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大震几年后由于地壳应力的调整确实仍有可能发生余震。所以,土耳其的余震次数未来还会继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民众需要学习、储备更多抗震知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中小学、企业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尤其不能放松警惕。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