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节新出炉的"餐桌安全指南"来了,海鲜野生菌是重灾区
最近,蓝环章鱼上了热搜,引发大量关注。《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杂志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话题#餐桌保命指南#。春节将至,旅游和聚餐的人都不少,在陌生的地方吃饭更要瞪大双眼看清楚。
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出现但又比较陌生的有毒生物需要注意?《博物》杂志运营编辑岳逸松介绍,在食物方面,海鲜和野生菌可谓两大"重灾区"。
上游新闻整理了部分各大媒体曾报道过或做过提醒的有毒食物,看看它们有哪些。
海鲜类
铜铸熟若蟹:中毒可致手脚发麻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甲宽约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织纹螺:多地曾有中毒案例
有些织纹螺种类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煮沸、盐腌、日晒等都不能把它破坏。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餐桌杀手"。
此前因吃织纹螺导致意外的事情时有发生。根据2022年夏天媒体统计的数据,国内曾多次发生食用织纹螺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件,我国从2012年起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2015年5月,福建莆田一名2岁男童吃织纹螺后中毒成植物人。2007年5月7日,福建莆田荔城区长丰村,9人食用织纹螺中毒,其中5人住院。2004年6月1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发生两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3人住进医院接受治疗。2002年4月至5月,福建宁德、莆田等地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死亡2人。
我国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1个属12个种,《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记载的织纹螺有2个属30个种。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第一类有毒织纹螺: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第二类无毒织纹螺: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泥沙质海底,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或中毒的报道。第三类季节性有毒织纹螺: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