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从2月到5月的激战,俄军在优势炮火掩护下"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终于攻克北顿涅茨克,并夺取了红利曼、利西昌斯克等关键城镇。
至此,俄军宣布第二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结束,将西部军区和南部军区的部队退出战斗。
第二阶段总结
俄军的第二阶段特别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未实质性的击溃乌军。相反的,乌军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增强,并且在人数上超过了俄军。在北顿涅茨克之战中,乌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成功将防御部队的主力退却下来。
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乌军通过几个堡垒地区的血战拖延了战争的进程,将俄军的注意力吸引在了北顿涅茨克,但却未能实现任何的包围,乌军实现了有序的撤退,虽然丢失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装备。
因此到了第二阶段结束时,军事观察家们普遍感觉到乌军可能将会发起一系列主动行动,以尝试夺回战争的主动权。而最可能的方向,就是俄军兵力相对薄弱,防御位置不够稳固的哈尔科夫州境内伊久姆与第聂伯河右岸的赫尔松州这两处地点。
总之,俄军在夺取马里乌波尔与北顿涅茨克的行动,并未能如预期击溃乌军的主力部队,随着乌军实力的增强,俄军则面临初期动员的部队经过几个月消耗战之后,后继乏力的情况。
俄军的进攻来势汹汹却未能动摇乌克兰政府统治基础,乌军得以展开大规模动员,并将总兵力扩大到超过俄军水平
乌军的反攻
经过两个阶段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陷入了某种尴尬境地,乌克兰方面反复动员,大量伤亡,国家财政崩溃,大片领土被占,人民生活困苦;俄罗斯未能快速结束战争,前线部队的精神意志和人力物力消耗严重,但仍未进入战争动员,首批参战部队到了轮换时间却后继无兵,同时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持续援助,俄军无法通过快速耗尽乌克兰战争潜力获胜。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前线双方态势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实力已经超过战前的乌军开始尝试夺回主动权。
早在俄军第二阶段军事行动尚未结束的6月,乌克兰政府反复声称,将会对俄军占领下的赫尔松州发起反击,7月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下达命令,要求夺回赫尔松州被占领土。
在随后的半个月中,乌军使用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和"圆点"战术导弹,以及空中力量,反复轰炸横跨第聂伯河的关键桥梁,降低了俄军在第聂伯右岸赫尔松地区的后勤补给能力。
但随着顿巴斯战役告一段落,俄军增强赫尔松兵力,使得乌军的反攻未能收效,乌军也相应的在8月间向赫尔松方向调集大量部队。
8月29日乌克兰南方作战指挥部宣布赫尔松反攻开始,在赫尔松北部方向发起多处进攻。
乌军对赫尔松的反攻损失惨重,未能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成果
但是乌军整体进展缓慢,未能动摇俄军的防御,并且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失。
9月6日,乌军突然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另一次大规模进攻。由于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兵力仅为乌军的几分之一,被迫后撤,放弃了战略要地伊久姆。
在伊久姆方向,乌军的反击取得重大成果,俄军被迫后撤,丧失了战役主动权
在乌军进攻哈尔科夫的同时,乌军继续进攻赫尔松地区,但仍然未能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