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照进现实,效率无尽提升(4)

2022-11-29 09:44     北京商报

与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一样,人工智能在正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提升生产效率的角色。

自人工智能发展之初,算法、算力、数据就被认为是基本三要素。国际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认为,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只要有场景、有积累的数据、有算力,都可以落地人工智能应用,但落地的效率、周期可能会远超预期。人工智能要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就必须以工程化的技术来解决模型开发、训练、预测等全链路生命周期的问题。

旷视将所谓的工程化聚焦在算法上。伴随着数字化转型热潮,火焰检测、工业质检、零件计数、危化品检测、通行管理、明厨亮灶、高空抛物检测、普洱茶茶饼识别、破皮速冻水饺检测……五花八门的人工智能算法进入日常生产生活中。

表面上看,算法不断出现,实际上仍供不应求,"原因在于行业数据匮乏、算法通用性差、设备繁杂等",以AIoT(智能物联网)为例,旷视研究院算法量产负责人周而进解释道,"旷视希望通过算法量产,将人工智能生产过程标准化,降低算法生产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算法生产的工作中,提升算法生产效率。"这契合了旷视文化衫上的那句"技术信仰价值务实"。

融合创新,竞争力进阶

"每个新芯片大体上包含其前任两倍的容量,每个芯片的产生都是在前一个芯片产生后的18-24个月内。"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在《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上披露了自己的发现,这一经验之谈成为未来芯片领域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

如今摩尔定律已接近瓶颈,工艺极其复杂的芯片产品,比任何时候离人工智能都更近。"我们已经达到中心化峰值。"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的观点让人们将更多关注力放在边缘位置,存储和网络会变得越来越分布式,去中心化。定制芯片和处理能力遍布到整个系统,并嵌入人工智能来优化工作负载,从而改善延迟、性能、带宽、安全性以及其他等价值维度。

抛开技术层面的融合创新,产业端的融合比比皆是,零售、金融、医疗、工业……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几乎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通用路径,但这种结合往往不是简单的1+1。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工业互联网的模型包含着工业知识、工业经验、工业机理,这说明工业互联网是融合性的,既要懂工业,又要懂数学建模,才能发展好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冯旭强调。华新水泥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结果是,水泥工艺专家成了智能系统开发专家,算法工程师熟悉水泥生产的各种工艺。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中国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已初步完善,行业发展进入提速期,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截至2022年5月,国内工业App总量突破59万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大关。

在老百姓身边,新产业正悄然成长。据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君介绍,截至目前,示范区常态化开展测试和商业化服务的各类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430辆,发放牌照376张,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900万公里,乘用车累计服务人次超70万,无人配送订单超过13.6万,无人零售累计服务超81.2万人次。

诚如工业互联网和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赛道越来越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智能""智慧"相关表述达到57处。

北京商报记者魏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