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部"烂片"诞生,就会有一名编剧成为观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中国编剧似乎总在挨骂,特别是在影视寒冬来临后,编剧的处境更是内忧外患。
陈漾,一个自评"没作品、没名气"的小编剧。入行四年,她亲眼见证了行业冬夜里的谎言、背叛、冷漠……可讲起心中的编剧梦想,她仍抱有期待。
"每个行业都有乱象存在,但也确实有一群人是真正热爱的。"
寒冬愈演愈烈,但总有人在等待春暖花开。
陈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太幸运的编剧"。
当年因为热爱戏剧、影视,高考时她报考了一所传媒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上大学时,国内影视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行业给予众人的想象空间很大,陈漾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以为未来就业和赚钱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辉煌消逝得很快。
2018年,在发生那件知名的"女星补税9亿"事件后,"阴阳合同"、"明星天价片酬"等事件又相继曝光,行业内部迎来巨大震动,"寒冬"扑面而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已经在圈外挣扎了许久的陈漾,终于跨过了行业的门槛,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从前向往的前途就在眼前,可想象中的美好未来却没有如约而至。
"原来喜欢投资拍戏的人都没钱了"。这是陈漾入行后的第一感觉:"大家都很难"。
彼时,各大网络平台上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定制剧与分账剧。
定制剧可以被简单理解为网络平台拿出资金和需求,然后寻找合适的制作团队执行内容。
行业寒冬来临前,平台都很大方,可以拿出大把的资金请演员、找团队,超高成本投入,最终用"钱"堆出爆款大制作,且不说内容质量如何,至少"流量"愿意为其买单。
定制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报
那个时候,定制剧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渐冷却,大众审美不断变化,流量明星不再是"万金油",资本的付出得不到同等回报,聪明的商人便开始将目光慢慢挪向成本更低的分账剧。
分账剧一般由制作方自负盈亏。简单讲来,就是制片方拿着剧本主动找到平台,一方出作品,另一方则提供播放、宣传的舞台,最终根据点击观看的情况,按照合同约定的规则,从会员费中抽取资金进行分账。
分账剧《一闪一闪亮晶晶》海报
为了节约成本,制片方在制作分账剧时,会优先考虑恐怖片、甜宠剧等风格明显、受众群体稳定的作品,这或许也能解释,那些质量不佳的低分类型片在视频网站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