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增41506例 且现死亡病例 多个专家回应

2024-04-11 09:48     今日头条

国内新增41506例 且现死亡病例 多个专家回应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曾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疫苗普及后,便进入了低流行状态,但近期病例突增。据国家疾控局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今年2月,共报告了17105例百日咳,比2023年12月多了7979例,是去年同期的近32倍。2024年头两个月全国报告的百日咳病例数量激增,达到了32380例,其中13人不幸死亡。2023年12月~2024年2月,百日咳新增病例数为41506例。

1. 百日咳病程分期及并发有哪些?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此期常无症状。

卡他期:持续1~2周。表现为低热、咳嗽、喷嚏、流泪和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期咳嗽为单声干咳。

痉咳期:持续2~6周,可长达2个月以上。表现为特有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时连续10余声至20~30余声,伴有鸡鸣样的吸气音。一次咳嗽发作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很多宝宝咳到呕吐才能缓解,因此,咳嗽后呕吐也是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痉咳一般以夜间为多,情绪波动、进食等均可诱发痉咳。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可导致面部、眼睑浮肿、球结膜出血及鼻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

恢复期:表现为痉咳次数逐渐减少至消失,若有并发症,病程可长达数周,可再次出现痉咳。

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2. 百日咳与前一段占据各大新闻头条热搜榜的"支原体肺炎"都表现为痉挛性咳嗽,如何区分?

两者均为刺激性、痉挛性咳嗽,从症状不易区分,但支原体感染,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后期可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百日咳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3. 很多以咳嗽为表现的疾病多以夜间咳嗽或者刺激性咳嗽为特点,如何与百日咳鉴别?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咳嗽,虽以夜间或体位变化时咳嗽明显;但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咽干、头痛等症状,或有咽后异物感和反复清咽等症状。查体鼻腔黏膜可有充血、肿胀,或苍白水肿,下鼻甲明显肿胀;有稀水样或黏脓性分泌物,咽后壁有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附着等。

咳嗽变异性哮喘:虽也是夜间咳嗽明显,但血常规无感染征象,个人或一、二级亲属多有过敏性疾病史,过敏源检测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有助于鉴别。

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可表现为痉挛性咳嗽,肺部听诊患侧呼吸音偏低,胸部影像可见透亮度不一致,根据胸部影像可判断。

支气管内及肺内肿瘤:除痉挛性咳嗽外,可有发热、咯血、胸痛,体重进行性下降。

过敏性咳嗽:呈刺激性干咳,但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变应原皮试阳性,血清总IgE和(或)特异性IgE升高;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 免疫力有"短板"的人群,百日咳更易"乘虚而入"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目前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但免疫功能不全的低龄儿童仍是百日咳发病高风险人群。

5. 如何预防百日咳?

控制传染源:家庭成员中如有疑似百日咳或经医生诊断为百日咳的人,需与其他人隔离;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

切断传播途径:包括戴口罩、手卫生、注意咳嗽礼仪,每天室内自然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注意物表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除了饮食营养均衡、增强锻炼,最有效的保护途径是接种疫苗,但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性抗体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弱。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逐渐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有再次被感染的风险。因此无论是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均无法获得针对百日咳的终生免疫。

6. 百日咳需要做什么检查?

血常规:卡他期未及痉咳期特征明显,可见白细胞增多,痉咳期最明显,多为(20~50)x109/L,少数可达70x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继发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细菌培养:是百日咳诊断的金标准,特异性高,但灵敏度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鼻咽拭子标本阳性率高,病程3周以后阳性率较低。既往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且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检出率较低。

核酸检测:PCR诊断的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较小;特别适用于疑似百日咳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暴发疫情的快速诊断。

血清学:对于疑似患者单份血清中PT-lgG抗体>100U/ml,有临床意义;恢复期血清PT-l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近期接种过疫苗)适用于回顾性诊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