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天,古人云:"禁中自有清凉地,不借麻姑避暑宫",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何安然度过这个酷暑季节却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入伏日,更是被视为"凶日",需要格外注意,那么入伏日究竟有哪些讲究,我们又该如何安全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呢?
正文:
入伏,顾名思义,是进入伏天的第一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伏天被视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人们常常需要"伏"在阴凉处避暑,今年的入伏日恰逢农历六月初十,这一天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凶日"。
为什么入伏日会被视为"凶日"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十二建除法有关,根据干支纪年法,今年入伏日是甲辰年辛未月庚辰日,在未月中这一天正好落在"收"日,而古语有云:"建满平收黑",意味着"收"日属于黑道凶日,不宜进行重要活动。
面对这个特殊的日子,民间流传着:1不开、2不出、3要吃、4要收,这些禁忌看似迷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
1不开:不开门窗。
明儿入伏,头一件事儿就是"不开"。但这不开啊,不是让您把自己关成闷葫芦,而是有讲究地关门窗,特别是中午那会儿,太阳火辣辣的时候。您想啊,外面跟火炉似的,一股脑儿让热气进来,家里还能凉快吗?所以啊,咱得挑早晚凉快的时候开窗通风,中午就靠空调、电扇续命吧!记得,空调温度别调太低,26℃刚刚好,既凉快又省电,还能避免"空调病"找上门。
2不出:中午时分尽量不要外出。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上午,躲不过中午,"中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外出很容易被暑气侵袭,损伤身体。如无要事,不妨在室内休息,等到傍晚再出门活动。
3要吃:吃饺子、吃馄饨、吃羊肉。
- 饺子
在古代,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过一个月,家家有粮,此时也正是三夏后的农闲时期,人们则会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对于北方地区的人们,饺子自然成为首选。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意思是说头伏(初伏)的开始就吃饺子,二伏(中伏)开始的时候就吃面条,三伏(末伏)开始的时候就吃鸡蛋烙饼。
这主要是因为天气太过炎热,往往会导致人们食欲不振,而饺子作为传统习俗中的开胃食品,能够激发食欲,还能够补充人们因出汗流失的营养。除此,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头伏"吃饺子也有着"元宝藏福"的说法,象征着福气满满,寓意家人能够顺利安康的度过三伏天。
- 馄饨
与北方地区不同,在南方地区则有着"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也就是说头伏开始的时候吃混沌,二伏开始则喝茶。
这是因为南方地区进入三伏天将更加炎热,而馄饨的煮食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像饺子一样频繁添水以确保煮熟煮透,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快速制作和食用,避免了长时间在炎热的厨房停留。
- 羊肉
在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入伏当天会吃一些羊肉,也称"伏头羊"。这是因为羊肉属于温补食材,适当食用能够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实现"以热制热",帮助人们排汗排毒。
4要收:整理家务,收纳心情迎伏天。
这"4要收",其实是让您趁着入伏的契机,给家里来个大扫除,收收心,也收收物。把冬天厚重的衣物、被子收起来,换上轻薄透气的夏装、凉席。再把家里那些乱糟糟的角落整理一下,让家里看起来清清爽爽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更重要的是,要收一收浮躁的心。三伏天里,人容易烦躁易怒,咱们得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可以听听轻音乐、练练瑜伽,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聊聊天,让心灵也享受一下夏日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