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物变异吗?专家解答(3)

2023-08-25 09:33  封面新闻

核污水排放后随时间扩散示意图。

有专家称,日本核污水的排放可能会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如果按照顺序,应该是致突变为基础,后果可能是致癌致畸,其中致畸是重要的影响。"中科院生物学博士表示,核辐射本质上是一种放射线,是原子核发生结构或者能量状态变化的时候会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这些粒子流会引起其他物质发生电离等,因此被称作电离辐射。"核辐射本质上是电离辐射过程,而个体发育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大家知道怀孕的人不能接受X光等照射,缘故就在于担心核辐射会造成胎儿畸形。同样,很多药物是孕妇禁用的,也是同一原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每一种因素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

多年来,日本使用其开发的ALPS过滤福岛核污水,能将锶、铯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浓度降至一定的标准值以内,但无法去除氚。通过海水稀释的方式,可以使之浓度低于1500贝克勒尔/升,相当于日本国家标准的1/40,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质量标准的约1/7。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7月初发布的审查报告确认了ALPS的性能良好,但是实际的污水处理结果和过往的故障都令外界表示怀疑。

据封面新闻记者了解,核污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七成以上都超标,碘-129等核素难以完全处理,在核污水入海之前,东电仅对水中的29种放射性元素进行检测。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

核污水排放之后,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并形成生物富集效应。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

环境监测、进口产品限制……

排海之后,我们能做些什么?

24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总体处于历年涨落范围内。

当前,生态环境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覆盖管辖海域、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后续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此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可以向国际海洋法法庭申请禁制令来阻止核污水排放计划,但目前为止未有任何国家提起诉讼。从已有先例来看,当事国很难通过一己之力达到举证责任的要求。现阶段,依靠国际法阻止日本核污水排海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国《海关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海关依法对各类海关监管对象开展核辐射监测,以防范放射性物质非法出入境。

实际上,自2011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对日本福岛县等可能遭受核污染影响的日本进口食品进行入境管理。国家原质检总局发布《关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的公告》《关于进一步加强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公告》,禁止进口日本12都县的进口食品、食用农产品及饲料,包括水生动物及水产品。若途中经过这些地区,依然属于国家禁止进口货物。市面上如果出现可能受污染地区的产品,消费者可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对消费者而言,需要注意的可不仅仅是进口食物那么简单。"无论是海洋还是土壤、空气,存在于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都会挥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巍表示,放射性同位素是挥发性的物质,不单单污染海洋,它可能存在于土壤、空气中,所以对农产品、日用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食品还是护肤品、衣物等,长期看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进行有效监管,还是可以买到安全的产品的。针对大众,建议消费者在国内正规渠道购买核辐射残留检测合格的进口产品。"

威兰德·瓦格纳曾在《日本今日相》中写道:曾几何时,覆盖了双叶町整条街道的旗帜上,写着标语,"核能,家乡的发展,富庶的未来"。现在,被扔在车库角落里的标语,看上去就是一个残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