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命做告别
开始帮陌生人代写祭文以来,我听过太多悲伤的故事,面对亲人的离去,很多人其实无法真正释怀,但现实要求你可能得放下,因为还要工作、生活。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忌讳谈死亡,他们(的情绪)是没有疏解渠道的,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来找我写祭文的人其实并不真正需要一篇文章,可能只是找一个出口。
有一位女士曾经找我给她的母亲写,前前后后大概跟我接触了有一个月,她每天会跟我分享好几百字、几千字。她的母亲过去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获得过很多奖章和荣誉,但是她每次跟我分享的都是一些很细微的,她们母女俩相处的日常生活细节。
她会讲到某一个下午,她趴在妈妈的膝盖上,妈妈一边和她聊天,一边给她梳辫子。还有小时候她和妈妈去爬山,半途因为她口渴,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当时还很贵的梨子。她妈妈其实去世有一段时间了,她的年纪也挺大,但有关妈妈的回忆,她记得清清楚楚。
她其实一直走不出来,可是她没有人能去分享,她没有孩子,她有时会跟丈夫说,但偶尔分享过后,这种很重的情感,好像还一直压在她心里。她找到我,其实也是想诉说,像找一个树洞一样。
不断接触死亡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命运其实很无常,很多故事里充满了遗憾和愧疚。我记得最深的是那个为女儿写祭文的父亲,他女儿跟他开过一句玩笑,说要不是这次生病,她都没试过这么长时间能和爸爸待在一起。她从小就去外地读书,她父亲也很忙,一直没有时间去陪伴她。
这个女孩从小喜欢小动物,一直想养只猫,生病以后她也提出想养猫,可是第一是身体不允许,另外父母要照顾她,确实也没办法再去养一只猫。这位父亲就想着等女儿身体稍微好一点,再帮她养只猫。可是一直到女孩去世,其实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那位父亲跟我说到这两件事的时候都特别特别难过,因为女儿还在的时候,没人想到那么年轻的女孩会得癌症,都觉得还有时间相处。生病以后,女儿生前最后一个愿望,他没有去满足她,而且以后也不可能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女生也是找我为她母亲写祭文。她提到妈妈生病的时候,她怀孕了,妈妈为了不影响她,就完全没有跟她透露。没过几个月,妈妈就去世了。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是措手不及的,她非常非常痛苦。她说如果在最后那段时间,她能照顾一下妈妈,可能她都不会有这么大的悲伤。
她妈妈一直在为家里付出,也没有出过远门,她当时已经计划好了带妈妈去旅游,把各种旅行准备都做好了,可是她从来没有做过母亲会离开的准备。
日本有部电影《入殓师》,它讲的就是如何去面对和尊重死亡,并不是葬礼一定要多有仪式感,而是要有一个跟生命做告别的心境和机会。
对于一个不想要的结果,我们都不愿意去想起它,所以对于死亡,我们也觉得离它越远越好,不要提起,不要谈论。很多人会给我发私信说,你写祭文的行为是比较特殊的,好像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包括我的家人,他们也是不理解的,觉得做这个是比较丢脸的事情。
我现在获得一些关注之后,他们其实也不会觉得这个是有意义的,或者能帮助到一些人,只是觉得我也没有其他主业,写祭文能挣点钱,那就干吧。但如果我有其他更体面、稳定的工作选择,家人还是会觉得那就不要继续写了。
可是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事情的发生,却没有办法避免死亡,每个人都要走到终点。
我记得我发的帖子下面,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上大学时听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做演讲,有一位学生问他,年轻人应该以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努力呢?那位专家说,努力成为一个在你父母葬礼上,能肩负责任,照顾安慰全家人走出伤痛的人。网友说他当时对这个回答嗤之以鼻,觉得年轻人应该以参与公共议题等一些高大上项目为目标。
后来他的母亲确诊癌症晚期,医生告诉他们只剩三个月。那位网友第一次意识到那个目标有多难达到,我印象很深,他说自己每天都在为曾经看不起的目标百般挣扎。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的命题,我们都需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