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搞经济的学者在社交平台上放了一炮,他说的话可火了。这哥们儿在短视频里头说,现在的大学生得有点儿自知之明。
现在的所谓一本,搁以前也就大专水平,二本以下的,那不就中专么。这话一出来,大伙儿都炸锅了,议论纷纷。
网友说:二本?这话可太小瞧咱90年代的中专了。想当年,那中专生可都是人尖儿,搁现在至少也得是个一本以上的高校。
那时候的中专,含金量高,出来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在这二本,跟那会儿的中专比起来,可真不算啥。
有网友反驳:现在的二本生,好歹也是高中熬出来的,不管哪个年代的中专,连高中这道门都没迈进去呢。
这俩能比吗?现在这二本,高中三年的苦读,那也是实打实的。这俩,一个是当年的精英教育,一个是现在普及的高等教育,不是一码事。
有网友2反驳: 你这是不懂当年那情况,那时候初中毕业考的是中师,出来就是教书的。高中那会儿考的是中专,那可不简单。你再瞧瞧咱们国家的人口分布,60到70年代,每年呱呱坠地的娃儿都得两千万往上,能读上高中的,那可不到十分之一,最后能考上中专往上的,也就几十万人!
那会儿的中专,含金量高着呢,不是谁都能挤进去的。现在你看看,二本生是多了,可那会儿的中专生,那可是人中龙凤,稀有得很。这俩时代,这教育情况,一比就知道了,不是一码事儿。
想当年,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中专生那可是学校里的学霸,人中之龙,凤毛麟角。他们不仅脑瓜子好使,还有国家给的生活补助,这待遇,那叫一个舒坦。
读书的时候就开始算工龄,一毕业,工作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直接就是国家干部的苗子,那地位,那待遇,放到现在,研究生都得靠边站。
那会儿的中专生,走哪儿都是香饽饽,人见人夸,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是社会的精英,是未来的栋梁。
不像现在,研究生一抓一大把,那会儿的中专生,那可是真金白银,货真价实。
那年代的中专、中师,那门槛儿高得很,不是学霸根本摸不着边。搁现在来说,至少也得是个985的水平。那会儿的学霸,一个个都是挑灯夜战,头悬梁锥刺股,才挤得进那中专的门。这帮人,放到今天,那都是985、211的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翻着网友们的神回复,再瞄一眼《新京报》上那篇文章,心里那股焦虑感就上来了。这网上的热闹,加上报纸上的正经,两下一搅和,心里那滋味,五味杂陈。
"二本就是以前的中专",大学这本账该怎么算?
还抱着"考上大学就完事大吉"的想法?那可真落伍了。现在上大学、考研,关键得提升实力,不能光图文凭。学生们得算清楚高等教育的回报,为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好好规划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