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也需有边界
刘晓希表示,血缘至亲,"帮扶"本身是一种"善心善行",但也需讲究智慧:"超过一定界限的帮扶,意味着在帮扶的力度、尺度、方式上出现了偏差,比如为帮扶对方而牺牲自身利益,实施丧失边界感的无底线、无休止的单方面付出。而且心理学上的'富兰克林效应'指出,一旦帮助了一个人,基本上难以再次拒绝帮助对方,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你的亲兄弟。"
"富兰克林效应"源于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经验:他曾为争取到一名国会议员的认同与支持,选择向其提出借书的要求,并在还书时表达了感激之情。没想到下一次会议中,这位议员主动找他谈话,两人还成为了朋友。
"在帮助的过程中,如果帮扶过度造成一方依赖,也可能会出现'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本无不妥,前提是要尊重双方的独立人格,树立清晰的边界感,学会'授人以渔'。"刘晓希补充道。
来自广东的小婕表示,她的家中有两个弟弟,小时候家里人最常对她说的话就是:"你是姐姐你要让让弟弟"。
在毕业工作后,小婕有了经济能力,开始对弟弟的日常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但对她来说,扶持弟弟并不是一个必须项,而是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件顺手的事。她认为,爱是相互的,不是一味单向的付出,弟弟长大也应该尊重她并以同等的爱对待她,她还教育自己的家人要学会互相分享。
小婕表示,"扶弟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女性,只有在享受平等机会、资源和尊重的情况下,才有机会释放更大的潜能。这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并对我们后代的整体健康和教育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需做的,是了解这一群体的处境,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找到该行为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心理根源,更好地倡导广大女性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帮助施者和受者走出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她进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