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下,储能走向软硬结合“立体战”

2023-11-09 16:59     观察者网

(文/张家栋 编辑/张广凯)

具有万亿市场潜力的储能赛道日益拥挤,资本却仍在加速入局。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3年1月1日-10月31日,国内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数量新增5.5万家,远超2022年的近3.8万家。

在被誉为储能市场全面爆发的2022年,企业新增数已经是过去4年的总和,这也意味着,储能行业还在升温。

然而,随着玩家的增多,刚刚兴起的储能行业,便已进入了残酷竞争的红海中。

今年以来,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不断刷新历史低点。9月,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不含税)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下游储能系统价格的持续下跌。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一众电池企业涌入储能赛道,逐渐失衡的储能电池供需关系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但同时也有声音称,储能市场仍大有可为,无论是行业还是资本都不应对产业本身失去信心。

短期内,价格竞争正在刺激市场,但长期来看,储能行业的价格只是衡量储能价值的一个指标。

近期,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高管及专家呼吁,储能更讲究的是综合性能,包括安全质量、效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后期的维护运营、交易能力等。归根到底,开发和建设储能,是长期买卖,要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度电成本和未来盈利能力。

围绕储能行业的现状和挑战,2023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期间,远景能源储能产品总工程师钱振华与远景智能解决方案总经理郑颖,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

储能"淘汰赛"已开启

行业普遍认为储能行业已经进入了淘汰赛。钱振华表示, "远景能源在今年上半年便预测了储能洗牌的开始。"

据介绍,远景的预测,来自对市场趋势变革的洞察。今年以来,源网侧储能市场招采格局,从原来小而零散的项目采购,转变为大规模的框采;其次,过去强配的储能,正在转向集中共享模式,单体储能规模越来越大,准入门槛也在提高,大部分中小储能企业,面临无法入局的困境。

钱振华认为,中小储能企业的出路是工商业侧储能,但当众多市场主体进入工商业赛道,将加剧内卷,行业也会加速洗牌。

据了解,储能注册企业数万家,国内注册储能企业数万家,绝大多数是简单的系统集成,拥有研发能力,活跃在市场上的不超过200家,具有部分核心技术自研能力的只有几十家,像远景这样在电芯、电力电子、电力系统技术方面都有核心技术能力,全栈自研自制的系统集成商并不多。

"储能赛道洗牌已经开始。"钱振华说,有核心技术、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会强者愈强,"缺乏核心技术,盲目进入储能行业的中小储能企业、落后产能将很快淘汰出局。"

远景的"立体"技术壁垒

在储能的激烈竞争中,远景最看重的是持续快速的技术创新,来推动储能更安全、更可靠和度电成本更低。

远景掌握从电芯、BMS、PCS、EM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制造以及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智慧储能解决方案。

今年4月,远景在北京ESIE上推出了最新一代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在前代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创新,搭载了远景动力自研的大容量315Ah 电芯,循环次数达 12000 次以上,提升储能设备的全生命期内放电总容量,度电成本降低约 30%+,结合高度结成的系统设计,单体储能集装箱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相比于上一代可节约占地面积 40%以上,降低储能项目的场站建设成本。

远景在鄂尔多斯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园区内配置了60MWh的储能电站,正是采用了远景新一代智慧液冷储能系统。储能电站和园区内的风、光、氢,基于远景的智能物联网平台智慧协同,打造一个新型能源系统,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经济、稳定的零碳能源。

郑颖表示,在源网荷储的复杂场景下,仅仅交付硬件设备还不够,而是要整合源网荷储智能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这需要构建系统级的软硬件控制能力。"

远景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打造的新型能源系统,则验证了远景在源网荷储智慧协同,提供整体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能力。

钱振华表示,远景基于智能互联网平台所打造的智慧协同方案和服务体系,将成为远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此外,随着现货电力市场在国内铺开,储能即将进入交易主导增长的时代,交易能力将成为投资商选择储能厂商的重要标准,储能将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设备,而是需要与软件协同实现最优交易策略,创造最大价值。

郑颖指出,储能未来会是一个高频甚至超高频使用的设备,在一个高频重复的博弈环境里面,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概率会发生作用。

远景把气象预测、发电功率预测、负荷预测、电网潮流预测、价格预测等结合起来应用到交易策略中,打造了融合智能交易终端的储能全栈解决方案。

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储能电站基于远景新一代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通过定制智能AI交易策略,参与蒙西电力现货市场,相比常规人工方式,日均充放次数从1次增加到1.7次,度电收益增加0.13元,月均增加收益108.7万元。

钱振华表示,未来储能市场的竞争,将不是围绕硬件价格做单一维度的竞争,而是从硬件、软件到运维的立体竞争,这对储能厂商的软硬件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显然,储能淘汰赛已经开始,但有能力手握下一轮竞争入场券的"玩家"却并不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