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外债是以本币计价的,汇率下跌也会带来问题。当美国金融公司看到自己的国外投资有可能受损时,它们就会撤出新兴市场,增大外币贬值的压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那么当一国本币贬值时,这个国家的进口成本就会上升。这种状况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各国政府目前最不想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央行纷纷开始干预外汇市场,利用本国的美元储备购买本币,稳定其币值。
但他们出售的大部分美国国债最终都被倾销到美国金融市场,这只会增加美国国债的超量供给,推高收益率,并使美元反常地走强。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通常会被视为这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疲软迹象,从而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动荡。
就美联储而言,它不会因为其他国家会受其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反通胀加息计划。它可以激活货币互换机制,向外国央行提供美元,并与它们谈判新的互换额度。但相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这些互换额度微不足道。如果外国央行利用这些互换额度更大规模地干预外汇市场,那这些美元最终仍会流回美国。
现在各国已不可能像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时那样联合干预市场。当时,美国政府和外国政府同意同时出售美元以使美元贬值。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经过多年外交磋商才达成一致。
如今,想要再次执行这种干预行动,那牵扯进来的国家会比那时多得多。要想重现广场协议的成就需要美中两国展开合作,而此时的两国却处于龃龉之中。实施这样的协议还需要美联储降息。但鉴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对抑制通胀的重视,美国不会支持这种降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该组织正在做它该做的事--为陷入金融困境的国家推出额外计划。它的子弹还没有打完。但它的做法是向债务沉重和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而不是提供资金去干预外汇市场。该组织的章程规定它只有在偿付性很高的情况下才可放贷。如果它无谓地借出美元干预外汇市场,那它很可能无法收回自己的本金。
因此,各国支撑本国汇率的唯一可靠方法是提高利率,这会鼓励资金流入其资产市场。当然,在当前利率上升而经济增长疲软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令人不安。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行动迅速:它们在美联储动手之前就已加息,以期望紧缩周期早日结束。但不幸的是,紧缩周期似乎还未结束。他们的做法不过是又一次的徒劳无功而已。
从长期看,各国央行的有效应对措施是实现外汇储备多样化,各国在进行交易时也不要只以美元结算,而要使用欧元、人民币和较小经济体的货币。这样,一国央行做出的决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影响到众多国家。在约翰·康纳利说出那句名言的半个多世纪后,各国央行该上点心了。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美国《外交事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