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10万人的小县城:默默培养出“面包大军”,有近半数人在“烤面包”(2)

2022-10-24 10:05     时代周报

创业的前5年,钟启文已经尝到了甜头,在抚州各地开了至少10家店。一家店做起来了,就交给亲戚运营,自己再去推进下一家。就这样"亲帮亲,邻带邻",亲戚、朋友都被钟启文带进了面包行业。这样的发展模式,多年来在资溪当地的面包产业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因为地理位置临近,资溪的面包技艺最早传播到了金溪和鹰潭两地,并逐渐形成了江西烘焙军团的"金三角"。这些江西人此后又水银泻地般流向湖南、浙江等外省城市,在无数城市的马路边、学校旁开出了一家家面包店。资溪面包,就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中,一步步走向全国。

今年是抚州金溪人李静(化名)在湖南开面包店的第三年,从家乡的亲戚那里学到做面包的手艺之后,她在湖南一所大学附近开了家面包店。纵使近年来实体店的生意难做,她仍能赚点小钱。在与时代周报记者的交流中,李静总是强调,江西有很多人从事面包糕点行业。

打造"资溪面包"

大量的资溪人倚靠面包发家致富,但一度,面包产业难以反哺当地社会。

一个现象是,如果在资溪当地面包厂里工作,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大概在3500元到4500元之间,紧贴着江西省城镇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浮动。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这样的工资水平对年轻人丝毫不具有吸引力。

近年来,资溪县政府一直在谋划将在外地的面包产业搬回资溪,希望打通面包产业上下游的供应链,从产业发展中收获效益。

以一个产业带旺一个城市,并走向全国市场,早已有了前人的尝试。从福建三沙走出的沙县小吃,据当地的小吃办统计,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成了一种"国民小吃"。

如今的沙县小吃也正从夫妻店的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转型,以前靠人工制作的食材,现在已可用机器自动捶打,酱料也早已使用电机驱动石磨的方式进行生产。

资溪人做面包虽然厉害,但"资溪面包"至今仍不是大众熟知的品牌。钟启文也认为,相起比"面包之乡",把资溪称为"面包师之乡"更加准确。

实际上,直到2018年,"资溪面包"才算真正成为一个品牌。钟启文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资溪面包"在2018年正式注册成为协会品牌,也是这个时期才定下了品牌的发展方向。

在距离资溪县政府约8分钟车程的创新大道上,新投资落成的资溪工业园区充满了现代化工业气息。2018年,钟启文在政府鼓励返乡创业的背景下,创办了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地90亩的面包生产厂房在工业园里分外引人注目。这里作为"中央厨房",为其门店制作和配送面包、蛋糕、中式糕点的成品和半成品。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 摄

产业城的办公室就在面包厂的马路对面。每天,资溪县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吴建平都会骑着电动自行车往返在办公室和园区之间。据吴建平介绍,面包中央工厂的最大产能可以满足300-350家门店的需求,满负荷生产的时候,单是面包生产的年产值可以达到6个亿,预计明年将达到60%的产能,满足150家门店。

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一家面包上市公司、孵化2-3家拟上市面包公司",成为资溪县政府的目标。

不过,在投资人看来,即使有政府的推动,资溪面包能不能走遍全国仍然还是未知数。除了要看团队的执行能力、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在烘焙这一大众化且同质化强的行业赛道上,资溪面包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

2020年,两大面包行业龙头桃李面包和达利,占据的市场份额仅不到8%,绝大部分面包消费仍掌握在中小型的企业手中。有数据显示,中国烘焙市场年销售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10%,而剩下的烘焙类年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

未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根据信息咨询公司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2020年,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67亿元,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烘焙者消费协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烘焙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45%。

吴建平认为,在面包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下,资溪面包产业尽管已拥有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接下来的市场定位尤为重要。

目前,资溪面包将其战场锁定在江浙一带。"江浙一带人口密集大,消费群体的能力更强。所以现在资溪面包大多数都是在江浙一带,从城市中央慢慢地扩展到各区,再到各个乡镇。"吴建平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