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取消高考加分 呵护机会公平(2)

2022-10-08 15:40  中国新闻周刊

体育特长加分是造假的重灾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就在中央宣布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之前,2014年,辽宁省1072名高考体优生在经过省"体优生高考加分问题联合调查组"调查后,有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有记者调查发现,只要花上数万元就可以买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获得高考加分资格。更有记者发现,能够拿到体优生加分资格的往往是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学生,这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相关权力机构的个别工作人员共谋的舞弊,当然,涉事学生对此也是默许的。

因为有利可图,对奖励性高考加分有关项目的培训成了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创收的"香饽饽"。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孩子们,往往走出校门就进入了课外班的大门。"培训+比赛"的产业链,让孩子们在填鸭式的学习中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也让争抢"起跑线"的家长愈加焦虑。而这些功利性的教育,是否能真正起到开拓学生心智、训练思维的实际效果,尚需打个问号。

毋庸置疑,取消奖励性高考加分,既可以祛除各类特长班、兴趣班的虚火,给考生和家长减负,也能让托关系走门路寻找"捷径"的弄虚作假行为失效,杜绝教育腐败,让高考更加公平,还社会以清朗的治学、办学、育才风气。

当然,要堵死高校招生中奖励性加分的"旁门",更要敞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正门"。应该看到,高考加分政策走偏变样,存在弄虚作假、赢者通吃等问题,是加分权力下移、政出多门、部门及官员权力寻租、监管不严使得各利益方认为收益大于风险进而不惜铤而走险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初衷值得肯定。为此,中国在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时,就将推进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纳入高考,作为改革的重要措施。

实现高考公平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畅通社会晋升阶梯的重要一环。相关举措的实质是注重考试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就教育改革长远目标而言,实现教育资源占有的公平化、均等化,推动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更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