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都没有死 李亨为何在公然上位(3)

2024-02-08 15:02     互联网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多年中,李隆基不断收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警告--安禄山会造反;

发出这一警报的高级官员,文有宰相张九龄,武有曾身兼四大节度使的王忠嗣,但他们不仅未被重视,还先后被排挤出权力中枢;

至于其他举报安禄山的中下级官员、百姓,经常被李隆基扭送到安禄山处,任其发落。

而在李林甫死后,不学无术的杨国忠接替了对应的角色。这位仁兄跟安禄山关系本就不怎么地,为了扳倒、搞臭对方,他不惜故意刺激其谋反。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叛军势如破竹、直逼潼关。而在这种节骨眼上,李隆基却因身边人的谗言,先临阵诛杀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后逼迫哥舒翰出兵,直接导致了关中失守。

随后李隆基丢下长安,带着一众亲信(尤其是杨国忠)、后宫逃亡蜀地的途中,爆发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与其说士兵们对付的是杨家,不如说他们不爽的是李隆基。

可以说,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将自己的威信、信用挥霍一空。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君主。

第二,唐代若想扭转危机,需要一个敢作敢当的新皇帝。

李隆基逃出长安、奔赴蜀地,主要有俩考虑:亲信杨国忠出自蜀地,且兼任剑南节度使;蜀道难,历来是偏安一隅、阻隔中原战火的好去处。

但一旦做出这种选择,也就意味着李隆基已经对外公然宣布--自己对平叛没兴趣、只想苟且。这等同于把辽阔的江山、百姓拱手丢给了叛军。

因此,马嵬驿兵变后,西逃队伍出现了分裂。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蜀地,他们更主张前去陇西、太原,甚至有人主张返回长安与叛军对抗。

而早已失去了血性的李隆基却是"意在入蜀",但刚刚发生的血腥事件让他不敢违背众人意愿。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李隆基的心思。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随后众多军民干脆直接拦住他建议:既然你不愿意留,那我们愿意跟着太子对抗叛军。

"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这句话等同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李隆基:既然你抛弃百姓,那么百姓也只好舍弃你了。

随后,在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都是李亨的儿子)等人的劝说下,加上一些军民"强行挽留",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前往朔方。

得知这一情况的李隆基,曾作势要宣布传帝位给太子。

到了这一步,李亨称帝几乎已成定局。随后在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后,他就正式登基。

综上,虽然在父亲李隆基还是正派皇帝的情况下就自行称帝,李亨的行为实在称不上是"谋朝篡位",他的这一举动对大唐是有利的,是适合军心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