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都没有死 李亨为何在公然上位(2)

2025-04-27 08:42  互联网

由上可见,从立国直到安史之乱爆发这130多年里,唐代的皇位更迭、储君之位几乎没有正常过。

从感情、亲情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显得薄情寡义;但如果站在政权、百姓的立场,这却是"更好"的权力争夺方式。

在以往,封建王朝内部的权利斗争,经常会演变成大规模兵祸,比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它们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西晋统治阶级的内斗,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大统一王朝,还开启了一个持续近300年的超级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唐代初期其实也差点坠入这一局面。面对诸子政权,唐高祖李渊一度想让俩儿子一东一西(李建成在长安、李世民洛阳);假如成为现实,唐代必定会面临分裂、内斗,刚刚安定下来的人民将会再次陷入战火。

从这个角度而言,看似无情的唐代宫廷斗争,实际上却不是什么坏事:把血腥搏杀局限在统治阶层内部,李氏自己人斗完后,王朝该干啥干啥,老百姓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姓李的谁当皇帝,跟绝大多数人有啥关系?小老百姓,别替帝王操心。

巧的是,在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政变多少与封建帝国的强弱,两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

这么一梳理咱们就会发现:李亨在父亲李隆基还活着时就称帝,其实没啥稀奇。

更何况,从客观上而言,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极为"伟光正"的。

第一,李隆基已经失去了军心、民心。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本人养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携手多任贤相共同创造了开元盛世后,由于在位过久,李隆基的倦怠情绪、享乐思想双双攀升。为了省心省事、集中于享乐,他重用恩荫体系出身的李林甫(无条件听话)、打压张九龄等科举渠道的官员(这些人更关心政权整体利益),导致政务逐渐败坏;

此外,随着府兵制的崩坏,为了应对扩张的需求,唐代的十大节度使系统逐渐稳固,这种重外轻内的架构,造成了节度使权势尾大不掉的局面。

更致命的是,为了制衡内外利益群体,李隆基采取李林甫的建议,大规模扶植、重用藩将为节度使,一手养成了安禄山这一军事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