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越来越多华人学者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到中国(3)

2022-09-24 22:00  观察者网

一名华裔机械工程教授透露,在美国生活20多年后,他今年夏天离开了一所顶尖的美国大学,加入了香港的一所大学。他表示自己希望离年迈的父母近一些,也对美国的政治环境感到厌倦。他说,之前由于美国的政治气氛变得非常紧张,他不再寻求与其他科学家合作。

该教授还提到自己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我不想看到我身上的中国身份使他们受到联邦政府部门的审查"。

不少科学家在采访中坦言,对许多人而言,"中国行动计划"改变了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他们不再认为美国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免受潜在迫害的地方。

离开美国的学者中,丘成桐是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在去年9月对哈佛大学新生的一次演讲中,他曾感叹:"当年美国政府批评苏联的学术环境,想不到在这里复活。"

丘成桐最终于今年4月离开哈佛,全职任教清华。报道称,他此前曾表示有意帮助中国首次赢得"菲尔兹奖"。

4月20日,丘成桐在清华大学讲席教授聘任仪式上讲话。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美国在科创领域的发展,脱离不了其对于全球人才与智力资源的聚集。芝加哥智库MacroPolo在2020年的一项分析发现,在为美国机构工作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出生在中国的科学家占了近30%。

此外,根据美国、中国和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2019年,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的科学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占比超过了美国学者。这一占比通常被视为衡量科学领导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天工程教授琚诒光透露,今年上半年,一些在美国的华裔资深学者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进行了多次会面,以期解决此前提出的关切,即让各政府机构的信息披露程序标准化。

在"中国行动计划"的相当一部分案例中,涉案人员均被指控没有向雇主或资助机构披露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联系,或者隐瞒了从中国获得研究资助以及薪酬的情况。但在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中,并无证据表明由于这种交流和合作的存在,导致了科研乃至商业机密的泄露。

对此,密歇根大学李侃如-罗睿弛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林安之认为,这种程序上的变化是积极的,但还不足以解决许多华人学者感受到的寒蝉效应。

与此同时,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于留学人员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留学生学成回国发展的比例快速提高。

教育部20日的举行发布会介绍,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测算,从2012年至2022年,所有完成学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

针对美国损人不利己的"中国行动计划",中方也早已多次明确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先设办案指标、再查案,如此罔顾司法正义的做法只会造成冤假错案。越来越多美国国内人士都认识到,这个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实质上就是美反华势力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对华进行遏制打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