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孙权却选择隐忍,韬光养晦,讨好曹魏政权,智败刘备,将第一次称帝的机会放弃了。223年4月,群臣以为东吴发展着想,劝谏孙权进帝位、尊帝号,但是被孙权拒绝了。此时,孙权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曹操,也不同于刘备的道路:只是将曹丕的年号"黄初",刘备的年号"章武"各摘取一字即"黄武",当作自己吴国的年号,等于第二次称帝的机会也放弃了。
孙权能做到如此,确实不易。要了解,孙氏父子均有强烈的"皇帝情结"。当年孙坚一得到传国玉玺,就兴高采烈地返回东吴老家"顺应天命"之举。而孙策,在听了张纮对汉末国家大势,以及为孙氏军阀谋划的政治前景以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希望与其"同适合契"。孙权接替父兄"产业"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二十九年内,将"联蜀抗魏"、"通魏弱蜀"导演得得心应手,不仅智败刘备,还"忽悠"了曹魏政权。
最终,公元229年4月13日,孙权成功称帝,年号由"黄武"改为"黄龙",国旗则为"黄龙大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