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为侠肝义胆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统领大军纵横疆场有余,文心周纳,老成谋国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还与老八若即若离,互为依靠却又勾心斗角。
唯独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独正行,特别是在追缴赃款,惩治贪腐之事上大义凛然,唱红打黑毫不手软。如此,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以至于当时的官场上给他起了个"活阎王"的绰号,其若不是"皇二代",恐怕早就被人黑掉了。
深切地体察了诸皇子的优劣,康熙帝内心已将接替大位的人选锁定在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两人身上,只是迟迟难以最后定夺。
于是,他向桐城派的学术领袖,当时以布衣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亦师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诸子皆佳,惟四子与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继大统,朕殊难决断,望先生一言以决。
方苞不愧是大学问家,他不正面回答,却用比喻说理道:
"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该置喙。然,皇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
故,臣有二法可为圣上决疑--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作料无不取决于掌厨之人。
当下火头已弱,味淡无盐,亟需能够旺火且敢于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
其二,选皇子立一国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孙,若皇孙天纵英明,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