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次投票的提案并非与中国开战,而是反对党提出的对政府不信任案,也就是所谓的"倒阁"。为了推翻台上的辉格党政府,反对派找出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英国的对华政策缺乏成效。
由于事关内阁的生死,这场辩论持续了三天,议员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据档案记载,会场一度秩序混乱,议长高呼"Order"也难以压制叫喊声。最终,辉格党凭借271个NO否决了倒阁提案,以九票的微弱优势涉险过关。这场投票虽然与当时的英国对华政策有关系,但并非意在决定鸦片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投票中,反对辉格党政府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托利党,也就是如今特拉斯领导的保守党的前身。在几天的议会辩论中,托利党议员还曾斥责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视其为辉格党主政的一大败笔。
辉格党人罗伯特·沃波尔,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保守党不是善茬
无论1840年4月9日的投票结果如何,都已经不可能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当伦敦的下议院投票时,英国远征军已经在前往中国沿海的路上。几个月后,当辉格党保住政权的消息传到军中,英军的炮弹早已落在了中国的土地。
虽然倒阁失败,但托利党并不打算善罢甘休。既然对华政策不足以扳倒辉格党政府,那么已经开打的对华战争也是一个不错的借口。议会没有决定战争发动与否的权力,但可以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虽然英国预估鸦片战争能够带来巨额的收益,事后也确实得到了这笔收益,但在开战之时,英国财政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赤字状态,为了筹措远征军的开支,此后的一年中,政府多次向议会下院提交军费开支的提案,引发了许多非议。
借着战争带来的麻烦,1841年6月,托利党卷土重来,再一次发起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当时鸦片战争尚在进行中,清朝也还没有割地赔款的想法。在这一次的投票中,托利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迫使辉格党解散政府、举行大选。两个月后,托利党成功赢得选举,执掌英国政权。
虽然当时没有发达的新闻媒体,但在这次托利党的上位过程中,对华政策、对华战争都是托利党攻击对手的高频词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上台的托利党人反对战争、主张对华友好。对于能够建立日不落殖民疆域的大英帝国而言,正义从来都只是幌子。
托利党组建的新政府继续支持远征军攻击清朝,并且扩大了攻击的范围。次年七月,英军实施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战役行动:突入长江。在英军的攻击下,吴淞、镇江相继沦陷,大运河被切断,英国军舰抵达南京江面。
直到19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托利党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对华战争。至于两年前他们在议会怒斥鸦片贸易不人道,反对贸然与清朝开战的言论,早就被抛在了脑后。
在1856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保守党也曾有过一年多的执政时间,同样对侵略战争持积极态度。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是保守党执政期间发生的。可以说,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开始,保守党虽然有过不少表现,但从没有扮演过所谓的"和平使者"、"正义卫士",反倒是在侵略、搅局等传统技能方面,有着一如既往的稳定发挥。
虎门销烟浮雕(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