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林则倾向于一个相对悲观的结论:至少在他的观察中,注射激素并无明显效果,换句话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一旦发生,就难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损伤程度--他曾分析科室自2002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接诊的31例下腰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其中有25例在伤后1到90天内恢复了独立站立能力。与之相对的,完全性损伤则极少见运动功能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刘根林说,意味着肛门对刺激检查无任何反馈。在他接触的病例当中,完全性损伤的比例高达75.8%。
受伤后,王心悦独自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生活了八天。医生向他们宣布治愈的渺茫性,嘱咐他们买一个轮椅备用。
实际上,王心悦是较为幸运的那一个,她最终被定性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在接受了一个月的按摩康复后,她能够自行站立了,又半个月后,她能拖着腿、跛着脚,用一种极缓慢的速度行走了。此后至今的两年中,她持续接受着康复训练,她的行动能力也在持续复原。
在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激素疗法无效后,琪琪多年来随着父母辗转北京、西安求医问药。小如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了去除肿块的手术,后背被打入六颗钢钉。日常,她接受着针灸与电疗的刺激。她们至今都没有能够站起来。
王心悦在父亲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她每天都需练习抬腿、勾脚腕、动脚趾等动作。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业余培训班的"规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著名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前院长吕艺生第一次听说了舞蹈练习致脊髓损伤的案例,此后的近四十年间,他又断断续续地有所耳闻。
2019年,他在写作一篇舞蹈教育文章时,上网做相关检索,"一查吓一跳,居然在全国各地有这么多因为舞蹈脊髓损伤的案例。"阅读过一些医学文献后,他写作"给全国舞蹈教师们的一封信",提出"跳舞不等于练功。""低龄幼儿的舞蹈学习,轻易地不要采取搬、压、掰等强制方法。"
吕艺生介绍,中国舞、民族舞讲究"手舞足蹈",以手部带动腰部舞动,所以从专业审美来说,舞者的腰肢最好是水一样软和的。不过,专业领域的招生及强制性训练往往发生在孩子12周岁以后,那时候,孩子的肌肉、骨骼力量等都发育完整,可以在科学的热身前提下,进行搬、压、掰等强制方法。在吕艺生的印象中,他从未在专业院校听闻过跳舞导致脊髓损伤的案例,反倒是在业余培训班中,脊髓损伤的事件层出不穷。
实际上,北京舞蹈学院对于中国舞有一套明确的业余考级体系,共计13级。"四级也就是孩子七岁、八岁才开始考跪下腰,八级也就是孩子十岁左右才开始考站下腰。所以,低龄化的、高难度的腰部动作练习是没有必要、不具备科学性的。"执教中国舞十二年的教师李佳解释。
李佳说,在规范的舞蹈培训机构,"强压"幼童是不被允许的,"绝对不用外界的力量,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身体素质去做动作。天生软一些的孩子,可能做得标准些,做不标准的孩子也不会强求。业余的舞蹈培训不是要一味吃苦,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培养。"另外,从舞蹈审美的角度来看,并非"腰下得越软、越反人类就越好看。"除了软开度,乐感、美感、表现力、风格韵律等,都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舞蹈练习致脊髓损伤)患儿大多来自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私立舞蹈培训机构,舞蹈教师常常缺乏专业培训。"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的医生们曾在论文中指出。
北京博爱医院病房内,一名母亲正在为脊髓损伤的孩子按摩。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摄
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舞者在小时候更容易打开身体的软开度,等年岁上去了,身体就硬了、打不开了。是否真是这样呢?
前香港芭蕾舞团演员李怡燃表示,舞蹈教育体系当中,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路径,"没有说一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把身体练得软了,他就一定能把这种软度维持到十岁以后;也没有说一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没有练习软开度,到十岁左右才开始练习,他就练不开了。"她举例,华人著名芭蕾舞家、第5届国际芭蕾舞蹈比赛金奖获得者谭元元在十岁前没有任何舞蹈练习基础。
那么,是什么导致腰部动作练习的低龄化?
吕艺生将此看作是舞蹈培训市场蓬勃发展的结果。"培训竞争激烈,就都想急于求成,拿出一个可视化的成绩给家长看。"吕艺生说,除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舞蹈家协会外,市面上还有五花八门的舞蹈教育机构。不同的机构所用的教材、考级内容与考级强度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业余舞蹈教学的规范,还没有被统一建立起来。
李怡燃也提到相似的现实问题。她回忆,在她童年练舞时,下竖叉能达到180度就会得到肯定与表扬。如今,她听说,有的培训机构要求孩子下竖叉达到240度甚至260度。
练舞,新时代的美育梦
让孩子练舞,几个家庭都有相对朴素的理由。袁玲希望能适当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恰好她身边的同龄女孩们,"十个有九个在学跳舞";刘丽萍听邻居家奶奶说,自己孙女练舞蹈后个子蹿高了,饭都多吃了一碗,她希望瘦小的女儿也能通过练舞"多吃一碗饭";村里有学舞的女孩穿着练功服到许慧家里玩儿,琪琪看了眼馋,向许慧提出要学舞。
袁玲常陪伴女儿去上舞蹈课,未发现老师有"强压"现象,也从未听女儿说过练舞有不适感。她说,女儿大约是在学舞一年后开始学习腰部动作。另外两位母亲则不甚清楚女儿是从何时开始练习腰部动作的。可以肯定的是,出事前,几个孩子练习舞蹈三个月至两年不等,并且都已学会了下腰动作。小如曾有几次向刘丽萍诉苦,称自己扶着舞蹈教室墙边的栏杆下腰,觉得有点痛。
"有时候,老师太早地教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其实也是在满足部分家长的虚荣心。"吕艺生说。
因为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舞蹈教学心得,李怡燃的账户下有许多舞蹈教师留言。一位教师向她倾诉,有学生家长质问她是否教授学生毯技--一种在地面以手支撑进行翻滚的舞蹈动作,"问题是他的孩子才四五岁,我说练不了,太小了,人家转头就走了,认为我没有能力。"还有位教师留言称,自己新收了一位五岁的学生,其家长称孩子三岁开始学舞、四岁就在别的机构学会了站下腰,"说我这里腰也不压,腿也不压,一直叫我多压她,说孩子不怕疼。"
"脊髓损伤不一定发生在孩子第一次做腰部动作时,"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主治医师康海琼说,"有的孩子练下腰、倒立可能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了,都无事发生。但是某一次没有做好,摔了,或是下太快、起太快,拉扯到了,就发病瘫痪了。"为此,她不建议幼儿过早进行腰部舞蹈动作的练习,"不是专业的、只是当做兴趣爱好的,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她的同事刘根林则观察到,幼儿舞蹈练习导致脊髓损伤是近二十年尤其近十年的"新疾病"。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入职时,所接触的脊髓损伤病人还多是车祸、坠落或煤矿工人等体力劳动损伤所致,而在2000年后,因练习舞蹈而损伤脊髓的病例数量直线上升。北京博爱医院的数据显示,1992年至2002年,医院接受的儿童下腰后脊髓损伤患儿占儿童脊髓损伤患儿总数的4%,这个数字在2003年至2014年间上升至27.2%,又在2015年至2019年间上升至33.9%。
"算得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家长们愿意越来越多地投入在孩子的兴趣培养、美育教学上了。"刘根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