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是,计算过程中,怎么去设定不同保障目标的用水指标,不同水源地是否要有所侧重,比如湖泊干旱预警水位的确定是否应重点考虑环境生态用水。另外,设定预警水位后,可能就要开始限制用水,谁先少供,哪个区域少供?会涉及更多考量。而且,这一举措由于还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法律依据,一些地区并无动力去推动。不过,吕娟指出,结合水利部修订后的旱灾响应规程,本次大旱之后,这项工作应该会加速推进。
8月20日,从四川乐山大佛佛头位置俯瞰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交汇处,水流量明显减少。摄影/本刊记者 张浪
对干旱的预警和风险管理之难几乎是国际共识。"今年三四月时,在全国层面的会商会议上,对今年夏季将面临什么,所有专家都认为降雨会偏多,没有一个人预测出今年长江流域会有大旱。"前述水利专家回忆。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处2006年对全球122个国家灾害预警系统的调查中发现,干旱预警远比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复杂得多。全球范围内干旱预警系统开发相对欠缺。美国国家干旱综合信息系统官网上写道:正如干旱难以定义一样,对干旱的监测也很困难,要根据其发展对其监测。而且,监测元素非常多元,包括降水、温度、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变化等,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选择不同的干旱监测指标。
在中国,多年来,对旱情的监测和预警一直是个短板。吕娟等人在2022年1月发布的论文中提到,传统旱情监测中选用的站点观测数据分别从气象、水文、农业角度进行单类别旱情识别,缺少监测区域内对于下垫面条件的区分,以及缺乏针对不同受旱主体动态监测表征。
吕娟特别强调,公众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气象干旱不等同于干旱。世界气象组织将干旱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她认为,旱情的监测预警中,气象干旱是个前提条件,但公众有时也不必过度恐慌,"因为对旱情进展的准确判断,必须要和下垫面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目前,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发,应用于湖南、安徽、陕西等地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已尝试了这种"结合"。全国层面,今年7月起,水利部正式启动全国旱情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计划在9个月后进入试运行。吕娟介绍,该平台利用气象、水文、农业等多种数据,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作物分布、作物生育期等多种下垫面信息,进行旱情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未来七天或半个月的气象预报,进行相应预警发布。
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水利部水文首席预报员胡健伟8月21日指出,预计未来几天长江流域降水、来水总体仍将偏少,旱情仍将持续。后期随着华西秋雨的到来,长江上游的旱情将逐步得到缓解,但中下游地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旱情形势仍不乐观。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短期气候预测结果显示,8月份长江流域降水偏少二成以上,部分地区仍将持续极端高温事件,并导致严重干旱;同时预计8月会有1~2个台风影响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秋季南方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发生在夏季的干旱将大概率维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夏秋连旱。
吕娟指出,结合土壤墒情来看,目前,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土壤处于极度缺墒状态,中下游地区处于重度缺墒状态。综合考虑气象以及下垫面情况,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旱情在未来几周可能会进一步持续和加剧。
她进一步表示,如果后续旱情继续发展,水库群调度也可能面临一定挑战。因此,必须要在战略上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受旱地区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并据此提前制定当前到明年汛前的区域应急供水方案。她举例称,很多人可能会惊讶,珠江流域也会遭遇缺水,但事实却是珠江流域上一次旱情从2020年秋冬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这一时期,广东遭遇了60年最严重的旱情,多地出现取水困难、咸潮上溯。2022年2月13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主持"珠江压咸补淡保供水"专题会时就说,"要按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去努力。"
目前,农村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灌区末端、丘陵岗地和"望天田"。吕娟建议,越是这种地区,越要做好水的调度和管理,因此要先全面摸排清楚。比如,山塘里还剩多少水,能供多久,人和作物每日需要多少水,可以从哪里引水,假设出现最严重的情况,哪些地方该保,哪些地方该弃。针对不同的旱情进展,都要有相应的应急保供水方案,而且要告别粗放式管理,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库一策","在算水账上,各地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前述水利专家也指出,如果从抗大旱的长期打算来看,现在各地就要开始倒排,尤其是水库的水,必须要精打细算,如果现在为了抗旱保收,拼命用水,后期也可能会陷入另一个极端。他还建议,如果根据预测,这场干旱真的可能持续到秋冬,就要开始适度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并思考"最坏的情况"下,哪些工业是"优先保"的,比如在当地产业链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哪些企业要优先停产,如何逐步对不同对象限制供水,这些都要具体的评估。
在吕娟看来,供水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总的原则是"先生活、后生产",即先保居民生活饮水,再保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等。另外,水库调度时还要综合考虑灌溉、发电、通航等不同需求。由于涉及多目标管理,地方政府要制定非常细化的应急预案。"实际上,落到现实中,这些预案的执行力往往十分有限。一般到最后就是两种情况,用水到无水可供,或者是人和生态环境抢水,不同地区之间抢水。"前述水利专家说。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多位专家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未来中国极端干旱、大范围干旱,以及骤发性干旱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柱国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在年代际尺度上,分析显示,现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正好处于一个冷位相,对应长江流域高温少雨时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分布将呈现出更不均匀的特征。时间变化上,表现为降水波动性更强、干湿时期之间振荡更强;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全球尺度降水格局"湿更湿、干更干"的变化。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极端干旱事件将更容易发生,发生频率多且影响面积会更大。气候预估研究表明,在全球升温1.5℃、2℃、3℃的情景下,国内季节性干旱频率将分别增加17%、18%和26%左右。
张丽霞还称,另外,研究还表明,未来北方干旱事件变化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指标均表明,我国南方的极端干旱事件风险会更一步增加。
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吕娟建议,地方管理者要改变抗旱"扛一扛就过去"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对干旱的科学研究和抗旱工程的持续性建设,而不仅是认为抗旱是临时性应急工程,"这些短期工程应对不了历史性极端大旱"。在公众层面,也应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干旱、旱灾的认知和持续性关注,促进抗旱减灾的社会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旱情到来时所有人都关心,"下一场雨后就烟消云散"。
"要像防洪一样抓抗旱,"吕娟认为,"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