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专家: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战略准备(2)

2022-08-24 09:41  中国新闻周刊

周小华介绍说,都昌县农业结构以水稻为主。目前,受灾最严重的是中稻,受灾面积达到5.2万亩,中、晚稻绝收的约有三万亩,占全部水稻的10%左右。一些旱作物虽暂时不会枯死,但干旱也对其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经初步统计,当前农业损失在8000万元左右。

在另一个农业受灾较重的省份湖南也以丘陵山区为主,与江西面临类似的困境。湖南省农情分析研究中心、农情调度科科长王景晨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湖南属于丘陵地区,存在一部分高旱田、"望天田",后者即没有灌溉工程,只能靠天吃饭,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的耕地,水利条件较差,抗旱成本极高。随着高温干旱的持续,部分地区的山塘、小水库几乎干涸,零星地区"已经丧失了水源",无法保障作物的基本生产。总体来看,湖南这次农业受灾覆盖范围非常广,但绝收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受灾较重的地区是湘北和湘西,其中,湘北洞庭湖区是其粮食主产区。

都昌县水利局局长伍国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为了抗旱,7月初,全县就开始增加水库蓄水,水位基本保持在"接近汛限水位一米以下"位置。7月底时,看到鄱阳湖水位每日"退得很快",于是抓紧时间挖渠引流,先后引了几百万亩水,"用来保灌溉,但最近几天,水泵已经抽不上水了"。

 

周小华指出,在"保灌溉"上,目前采取的策略是:先保中稻,再保晚稻,有提灌条件的用抽水机从鄱阳湖引水,同时尽可能抬高圩堤内的水位;有些稻田离水库较远,可以挖渠引水;对只能依靠小山塘的高旱田,则增加一些堤坝来提高水位,加强蓄水能力。他还表示,如果干旱进一步持续和加剧,对于水源枯竭的高旱田,只能通过打机井的方式采集地下水灌溉。"不过这也只是一种应急办法,我们目前预测9月上旬会有一些台风雨,届时可能会缓解旱情,但如果一直不下雨,我们谁也没办法。目前的水只能供70%~80%的农田挺到9月初。"

王景晨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湖南省水利厅数据显示,湖南目前的供水可以让大型灌区继续坚持25天,小型灌区可保15天。据气象预测,从8月25日开始,湖南湘中部分地区的云层可以达到人工降雨的条件,届时如果能抓紧时机多降雨,可以缓解一些旱情。

在周小华看来,对缓解农业旱情而言,人工增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都昌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六场人工增雨,"都是在局部地区,比如某乡镇有点云就放一炮"。更关键的,还是等待老天真正地降雨。

都昌县的种粮大户余国柱也在等雨。他的另一个希望是,这场干旱后,政府是否可以将多年未清淤的小山塘"清一下","这样下次可以多蓄一点水"。

记者在采访江西、湖南受灾农户时了解到,地方每年抢险、加固的重点都在水库等水利工程,而对小山塘这种"野生项目"则鲜有关注。一位不愿具名的农业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小山塘和一些中小型水库的治理,都属于"最后一公里"问题,山塘的清淤,从长远来看,不仅对抗旱有利,在防洪时也可以增加蓄水能力。但这部分"特别小"的项目一般主要靠基层,难点就在于资金的匮乏。"中国水利治理,前期都针对的大型水库等大工程,近几年,中央开始逐渐有更多部署,但还没那么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说,这次干旱主要集中在"望天田"等区域,与过去长江流域降水比较丰沛,农业灌溉主要依赖地表水,对机井不够重视有关。

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水利部编制的《全国抗旱规划》,此后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在该方案中,列有专门的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在此方案名录中的县级行政区可以获得中央资金,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这类小型应急水利工程的建设。吕娟指出,这类工程虽规模不大,但能满足中度和严重干旱情形下的人饮与口粮田的抗旱用水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旱区应急供水能力。她呼吁,结合近几年旱情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建议继续对全国抗旱规划的实施方案进行更新。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此次高温干旱天气,长江流域一些产区或会受到影响,但从整个中国看,受灾地区占比还是较小的,对于秋粮的整体丰收影响不会很明显。

防汛与抗旱的两难

8月16日12时起,水利部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主要调度长江上游、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三个水库群,共涉及51座控制性水库。其中包括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在内的27座水库,中游丹江口水库在内的24座。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在8月17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抗旱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次专项行动主要针对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的干旱区,尤其要保障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流域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灌溉用水需求。"这种多个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是比较罕见的,也和今年全流域的干旱有关,过去如果只是中下游出现干旱,只需要局部调度就可以了。"吕娟解释。

联合调度的第一步,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让水进入三峡水库。目前,已向三峡水库补水3.5亿立方米。据初步测算,8月16日至21日期间,长江上游水库群向下游补水8.3亿立方米。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吴道喜指出,通过补水调度,可使长江中下游沙市、城陵矶、汉口、湖口站较不补水情况下抬高0.4米~0.1米。

 

左图:2021年8月31日,湖南岳阳,吉林一号高分02B星拍摄的洞庭湖:水位高未露出湖底。

右图:2022年8月6日,湖南岳阳,吉林一号宽幅01B星拍摄的洞庭湖:水位下降露出湖底。图/长光卫星

前述水利专家指出,往年同期,三峡水库出库流量都在数万立方米每秒,而今年即使加大流量,也只能在1万立方米/秒以上。8.3亿立方米,实际上对中下游抗旱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且抬高水位主要体现在干流沿岸,对支流只能起到一点顶托作用。

"干旱不像洪水,洪水管一条线,但干旱波及的是一个面,从上游调水,不可能直接送到面上去,国家层面的这次联合调度已经尽力了,但真正抗旱的关键还要看地方。"该专家说。据水利部统计,目前长江流域纳入联合调度的水库群可用水量较去年同期偏少一成。

相较防洪时的水库调度,抗旱时,水库调度难度更大。

前述水利专家解释,防洪时,主要通过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实现消峰和错峰,当干旱时,尤其今年这种"主汛期反枯"的罕见情况,就会面临一种困局:一方面,由于降水偏少,上游来水本来就比往年同期少;另一方面,又因正好处于汛期,出于防汛安全考虑,长江流域各水库基本在汛前已将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也就是说,水已经"被放下去了",各水库普遍蓄水不多。

周小华怎么也没有预料到,今年的干旱会如此严重。6月19日时,虽然根据一些气象预测,今年可能会偏干,但都昌县仍有条不紊开启了今年的防汛工作。6月21日中午12时,鄱阳湖星子站已经超19米警戒线水位,水位此后仍在缓慢上涨,沿湖各地政府干部纷纷走上圩堤,准备防汛。但没想到几天后,水位就开始下降,到7月中旬之后,更是以每天一米多的速度消退,同时,干旱也在快速发展。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在8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长江流域水库蓄水总量今年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部分中小水库蓄水严重偏少。当前,四川、重庆、安徽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一成,有70座中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110座接近死水位运行。

基于气象、水文等种种迹象,以及今年全球整体大气环流情况,水利部在6月、7月间已经对今年干旱可能性进行了推演,并命令各地水库适度增加蓄水量。前述水利专家指出,三峡汛限水位是145米,这次长江委根据对未来旱情的预估,适当抬高了五米,"只能说是一种有限的防范手段"。"如果蓄多了,防洪库容不够了,来一场突然的洪水怎么办?而且也会影响下游的供水和航运;如果蓄少了,真的遇到一场持续很长时间的干旱,又怎么办?"

水利部8月11日宣布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市及时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根据2022年4月最新发布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干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共有四级,Ⅳ级为最低级。

吕娟指出,2019年时,水利部曾发布该工作规程的试行版,其中,并没有单独的干旱防御响应。在Ⅳ级启动条件上,针对干旱,仅规定"多座大型以上城市同时因旱影响正常供水"。而2022年新修订的规程不仅单独对干旱设定了详细响应条件,而且突破了在城市或地区发生干旱后再启动响应的模式,新增了一条:依据江河湖库的旱警水位来决定是否启动响应,"这是为了尽可能把响应提前"。

旱情监测和预警是世界难题

旱警水位,即一种对旱情的警示性水位,也被称为旱限水位,与人们更熟悉的汛限水位相对应。8月19日,江苏省水利厅发布通告称,8月以来,江苏淮河流域持续晴热高温少雨,上游来水偏枯,加上近期农田灌溉用水等消耗,洪泽湖水位持续下降。当日8时,洪泽湖蒋坝站水位已降至11.82米,仅高于旱限水位0.02米,且呈下降趋势。基于此,省水利厅决定发布洪泽湖干旱蓝色预警。

不过,当前,并非每个地方的江河湖以及水库都划定了旱限水位。吕娟指出,旱限水位工作仍处于试点之中。

前述水利专家指出,旱限水位的制定,在地方实践中也遭遇困境。水利部2011年就出台了《旱限水位(流量)确定办法》,给出一套计算指标,主要基于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工业和环境生态用水来核算某江河或水库的用水需求,并以此确定实现正常供水的临界水位。"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水库的水位低到何种程度时,会影响正常供水,就在这里划一条线,这就是对干旱的一个预警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