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10年
1955年10月,沈燮元来到南京图书馆,开始了与古籍打交道的日子。
一种古籍有哪些版本,哪个本子好,哪个本子劣,流传过程中存在哪些谬误,这就是版本目录学,一门记载图书版本特征、考辨版本源流的学问。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版本目录是治学的门径;在现代人眼中,却难免艰深枯涩。
"古书很深,里面有好多问题,要懂文字学,要懂音韵学,看印章要懂篆文,看毛笔字要懂书法。有时候看一篇序,一个草书不认识,横在那里,整片文章都读不通了。所以(研究)古籍做出成绩太难了,比较苦,弄个高级职称很不容易。"
·在南图国学馆的书架前。
在这个冷板凳上,沈燮元一坐就是60多年。
常年在图书馆编目的实战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通过观察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鉴别出古籍的版本及真伪。
因为对古人的"户口身份"了如指掌,顾廷龙先生曾戏赠他一顶"派出所所长"的桂冠。
每年春天和秋天,沈燮元会到上海、杭州、苏州、扬州等地为馆里买古书。
南图的十大"镇馆之宝"中,两部是沈燮元买回来的↓↓
·北宋《温室洗浴众僧经》。
·辽代《大方广佛华严经》。
因为"识货",1978年沈燮元接到一个任务,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并担任子部主编。
善本,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又流传较少的珍贵古籍。
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提出,要尽快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由此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一次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程。
在北京,编委会住在北京香厂路国务院招待所,当时物质仍然匮乏,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一顿,下午4点一顿,其余时间,都置身于全国各地大小图书馆、博物馆等781个单位、13万多张善本目录卡片的汪洋大海中。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一一查核每张卡片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各项著录是否正确。
上海图书馆的沈津私下调侃:"我们这些人成天和卡片打交道,都成了片(骗)子手了。"
1995年3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历经18年最终完稿,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从初审到定稿,沈燮元参与了整个编纂过程,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共"出差"了10年。
·灌上一壶开水,沈燮元开始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