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批量引进“菲律宾博士”:师资提升还是“歪门邪道”(2)

2022-07-19 15:35  新京报

许多高校的老师就用这样的所谓成果,拿了不菲的奖励、评了职称,有些甚至戴上了各类人才帽子,名利双收。而一些学校也觉得这样的国际发表在各类评估中加分,在各类排行榜上提升了学校学科排名。

至于真实的学术水准到底怎么样,学校并不关心,一如邵阳学院一次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引进"23名哲学(教育学)博士,是否真正提升了师资水平,可能也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批量引进“菲律宾博士”,师资提升还是“歪门邪道”|新京报快评

相关公示页面截图(部分)。 图/邵阳学院官网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焦虑

邵阳学院是2002年经几所专科院校合并后升格为本科,属于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在当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这些院校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发展焦虑。但他们显然更热衷于提高师资中的博士学位比例,似乎并不真正在意师资水平。

那么,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发展焦虑没有催生学校对发展质量的真正关注?

邵阳学院一位二级学院的院长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多次强调这是学校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 "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这位学院院长的话,为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思路。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管一直强调形成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格局,强调特色化办学。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把发展目标和模式,都紧盯着一些金字塔尖上的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按部就班还是跨越式发展,都是要把专科升为本科,把学院变成大学,要申请硕士点、申请博士点。

在这种发展通道上万一受阻,发展焦虑就可能演变成生存危机。这需要目前的各类评估机制与评估标准真正符合办学实际,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学坚守底线和立场,切实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而不是靠走歪门邪道。

对于邵阳学院的事情,有关方面需要切实介入调查,看看其中是否存在涉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所谓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不是学历注水的理由,更不是弄虚作假的借口。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需要调整一下管理思路,从根本上减少各种评估活动,对确有必要的评估,不妨细化优化评估指标,鼓励高校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领域的申报、评估、考核都需要回归办学初心,走真正提高培养质量的办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