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落水而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真相(4)

2024-02-20 12:22     360kuai

正德五年十月,响马盗刘六、刘七在霸州起义,得到了数千农民的响应。这支义军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甚至一度进逼京城。面对声势浩大的流民军,驻守京师的武装因常年缺乏作战经验,竟是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武宗随即提出,调派边军勤王救驾,遭到了文官集团坚决反对。文臣们的理由是:边军肩负保境安民的重任,需要随时防备北方蒙古人的入侵,不可轻动;而他们实际的心里话却是:调遣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的边军,就等于增加了皇帝的军权。无奈京军的战绩实在不给力,武宗调边军的意见逐渐占据上风,并得以施行。流民的起义迅速平定,而武宗也开始了和文官的分庭抗礼。

正德十二年冬,武宗索性亲自跑出紫禁城,来到宣府,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在山西应州对阵来犯的蒙古鞑靼部的小王子巴图蒙克。此时的武宗,一改平日里嬉笑玩闹的"顽主"形象,俨然久经沙场、镇定自若的指挥官。一方面他迅速调派张永、魏彬、张忠等人的部队火速增援,一方面他又亲临战场,甚至到了前线直接和蒙古骑兵对砍。明军士兵从未想过皇上会和自己并肩战斗,顿时勇力倍增,士气大振,将鞑靼军打得狼狈逃窜。

可之后的《武宗实录》中,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记载:首先,实录中写到"蒙古军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如此的数字,不是在说明孰胜孰败,而是暗示应州之战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一场闹剧。可后面的文字中,却又写道蒙古人"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如果仅仅阵亡十六人,蒙军为何不敢深入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文官集团将应州大捷的真实情况给抹杀掩盖了。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