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肥再“宰羊”?印度又一次对中国手机品牌下手了(2)

2022-07-07 09:34     腾讯

从iPhone 4到iPhone 13,多款在印度热销的iPhone手机都被迫在印度本土生产。比如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本土的代工厂就让iPhone的产能提高了50%。而这些印度本土生产的iPhone,自然也在印度本土完成销售,从而为苹果换来更优惠的税务政策。

不少国产手机品牌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比如小米在多年前就开启了"Made in India"计划:和苹果一样,小米选择在印度生产也同样是瞄准了印度当地的税务优惠政策。OPPO、vivo等品牌也都陆续将相关产业转到印度,在利用政策换取税率优惠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

vivo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发展受阻其实也只是国产手机品牌出海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而已。虽然直接扣押财产的做法"吃相难看、让人不齿",但我们都知道vivo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遭到不公对待的企业。

图片来源:Unsplash图库

但就像国内社交平台常说的"美国商务部制裁认证"一样,国产手机在海外发展受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国内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特殊地位,以至于印度政府已经没有办法以正确的方式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必须以上门搜查、银行冻结等野路子对抗中国品牌。

而且在智能手机设计、制造、销售这三个环节中,制造可能是成本最可控的一环。跨国企业向来有将制造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传统。比如某些大型运动品牌的走量成衣、球鞋往往在东南亚由童工低价生产;全球出货量前五的电脑品牌也都纷纷在中国设厂,有的甚至把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和综合工厂全都设在中国。

不过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品牌选择在中国设厂并不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以某电动车企业为例,其中国工厂无论产能、品控和综合成本控制都明显胜过其在德国的工厂。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企业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至政策更优惠、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安排。数码产品的制造本质上是高度标准化的生产过程,而就印度市场来说,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整体成本。在能保证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印度确实可以给国内留下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让国产手机品牌也能像苹果一样--Design in China, Assembled in India。

国内品牌的价值输出

从印度的角度看,印度政府也明白话语权被国外巨头掌握的弊端,过去十年印度也采取了不少手段扶持本地科技产业的发展。比如印度在税法上就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外资在印度设计产品与建厂生产,企图重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市场换技术"依然需要品牌将技术"学进脑子里",这恰恰是想赚快钱的印度无法落实的难点。

但同样值得重视的是,被国外巨头"垄断"的不仅印度,欧洲与澳大利亚深陷同样的泥潭。以欧洲为例,我们所熟知的"西方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几乎就是"科技荒漠",由于人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这些国家能和中美科技企业对抗的只剩下金融业和旅游业。虽然产业转移的情况暂时不会在这些国家身上出现,但像印度政府一样,这些国家也选择以税法问题向这些跨国科技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大家其实也都知道这种巨额罚单只不过是无奈"挽尊"的行为。就像美国无法取代dji无人机,欧洲无法取代Google、印度无法取代TikTok一样,即使印度再怎么上门搜查,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都轮不到印度企业上台说话。

频道热点
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