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刘邦之正妻也。《资治通鉴》中记载:吕后溢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在这简短记载中把吕雉之"毒辣"推向了历史新高度。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甚至当吕后的亲儿子刘盈看到戚夫人如此惨状后,回宫后,竟吓得一病不起。#历史#
但是,《资治通签》的作者司马光却对汉惠帝刘盈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刘盈"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诚然司马光是站在大历观角度上来看,吕雉之毒对历史发展来说似乎"无伤大雅",无碍国之大事,充其量算是宫廷斗争。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盈却唯唯诺诺、因小废大,是非常"不皇帝"的做法。
吕难之毒辣。从道德角度视角来看,无疑是值得批判的。她为了自己私仇而对"戚夫人"痛下杀手,这使她日后成为了道德君子"口珠笔伐"的对象。但吕雉之毒辣何以致此呢?假如,吕雉是一个平常之妇人,她与戚夫人之间无非就是一个"争风吃蜡"的矛盾。但是,历史又给了吕雉另一个身份:"吕皇后"。这使她与戚夫人之间成为了"皇权之争"的"生死矛盾"。吕雉为巩固"皇权"而杀戚夫人,但于国没有引起动荡,权力平稳过渡,百姓依然安稳生活,仅仅是手段残忍了一些,而话说回来历史上的"皇权之争"哪有不惨烈呢?也许这就是司马光未批判吕雉之毒辣却批评刘盈不知大谊的原因吧。
穿透历史迷雾,我们应知吕雉之毒辣源自于"皇权"。显然是皇权控制了吕雉,而不是吕维控制了皇权。在"皇权"面前,吕雉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回看历史长河,吕雉式的毒辣,在"皇权"的推动下,频频上演。其实人心都有恶的一面,当外界的刺激足够时,此时人心的"潘多拉的魔盒"便打开了,而皇权就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