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节钺"一词,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就少得多,总共只有5次。为什么呢?因为"假节钺"虽然只多一个"钺"字,却意味着有权斩杀"节将"("假节"的将领),权力不是一般的大。其中董卓、曹操两人是为了方便独裁掌权而"假节钺",而曹爽的"假节钺"出现于曹叡去世时,将8岁的曹芳托付给他和司马懿,而曹爽是曹魏宗亲,曹叡为了节制司马懿等,故临终时给与曹爽"假节钺"的权力。真正意义上被授予"假节钺"的将领,就只有关羽和于禁两人。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而当时一同受封的张飞、马超为"假节",黄忠连"假节"都没有,更不用说当时官职更低的赵云。坐镇汉中,威震一方的魏延,直到刘备去世7年之后,才被刘禅授予"假节"的权力。而诸葛亮也是直到刘备称帝时才"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可见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以及在蜀汉阵营中的权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