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大将严尤为什么说在对付匈奴的问题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你觉得有道理吗?

2023-09-10 09:22     360kuai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严尤只是建议王莽不要擅自对匈奴动兵。

因为当时国内已经一片混乱,是需要稳定发展民生经济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对匈奴开战,就算打赢必然也会消耗巨大,导致国内民众反叛起义。

站在这个角度,严尤说的没错。

但严尤关于"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恰恰是"周朝得无策、汉朝得上策、秦朝中策"。

先说说周朝。

周朝对于游牧民族只是单纯的来了就迎战,尽量赶走。

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对游牧民族几乎毫无作用。

游牧民族肆意南下攻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捞一票走人,几乎把周朝当做提款机了。

经过长期的骚扰、消耗,周朝的实力大减,被游牧民族祸害的一塌糊涂。

公元前771年,犬戎干脆攻破西周首都镐京,杀死周幽王,将镐京抢劫一空,连褒姒都被抢走,由此西周灭亡。

可以说,周朝对于游牧民族基本是毫无办法的,也没有应对的战略,胡来一通,最终亡国。

秦朝则是中策!

秦朝当时统一六国,国力还虚弱,认为不没有能力深入大漠和匈奴决战。

况且,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很可能深入大漠根本发现不了匈奴。

而且,步兵在大漠的作战,如果人少了没用,被匈奴人直接歼灭。

如果人多了,后勤补给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即便今天,开车从北京到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铁路都有1400公里,火车要走30小时之久。

古代在无人烟、充满敌人的大漠上维持1400公里后勤运输线,还要维持几十万大军,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年隋炀帝就是不顾后勤擅自派大军杀到高句丽境内,结果粮食用尽,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

如果想要在大漠长期驻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维持后勤供应。

采用关内屯田让士兵自己种地呢?对不起,长城以北没有一个地方达到农业种植的最低标准,也就是年降水400。没水还种什么地?种仙人球还差不多。

所以,秦朝很聪明。

他首先命令蒙恬以雷霆之势猛击匈奴,歼灭其主力。匈奴主力受损后,慌忙逃入大漠。

同时,秦朝修建万里长城。

表面上修建长城花费巨大,但其实一劳永逸,可以将匈奴人小股骚扰阻挡在长城外。

即便匈奴人大规模入侵,有长城挡一下,汉军也可以有足够时间集中对付。

不过,长城其实是一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战略,是不得已为之的。

因为再牢固的工事,也有被攻破的时候,更别说万里的长城。

只要匈奴人足够强大,仍然是可以突破长城南下的。

所以,秦朝是中策。

相反,汉武帝以及后来的窦宪,才是上策。

也就是主动深入大漠,将匈奴的有生力量歼灭,将这个民族摧毁。

游牧民族人丁稀少,北方蒙古高原从东到西,鼎盛时期人口不过二三百万人。

一旦有生力量被杀光和俘虏,依靠游牧形式恢复实力需要至少几十年时间。

这几十年内,中原就安定了。

这才是上策。

当然,上策有上策的问题。

第一,上策对于国力和军力要求非常高。如果一个王朝不是鼎盛时期,是承受不了的,王莽时期就万万不能这么做。

汉武帝为了打垮匈奴,伤亡十几万军民,几十万匹战马,耗尽了文景时期留下的钱财。

第二,即便消灭游牧民族,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北方大漠客观是存在的,有大量的牧场。

那么就算消灭匈奴,很快也有其他民族来这里游牧,假以时日还会壮大取代匈奴,一样会威胁中原。

甚至,如果匈奴当时力量太弱,我们的主动进攻反而是帮助匈奴的游牧敌人统一大漠。

但即便如此,上策就是上策。

最后说一句,幸亏洋人发明了重机枪,将游牧民族变成了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