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火器发展、海禁与骑射。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火器发展。
清代火器是由明代发展而来的,而且清朝吃过火器大亏,在宁远大战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丧于此,因此在满清打天下的时候,对火器相当重视。

明代的火器有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管形火器、火箭。而且品种繁多,广泛应用。
但是到了清代,就剩下了炮、鸟枪、火砖、火球、火箭、弩箭、喷筒、铳。这些火器掰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那么你可能问了,清初有火器的教训,这时候不重视发展,有悖常理啊!
原来,由于明末内有李自成义军,外有满清虎视眈眈,沿海还有近代西方殖民者,所以明财政捉襟见肘,造的枪炮质量不过关,有时候火器还伤到自己人。
清军吃过亏,也开始研究大炮了,甚至短时间超过了明军。清统一全国后,面临的是东南沿海郑成功势力和北疆的沙俄。不久又发生了三藩叛乱。这一时期清政府还是重视火器发展的,特别是在与准噶尔大战中,清兵火器与冷兵器比达到了2:1,应该说非常进步的。
但是西欧已经发明了燧发枪,逐渐向纯火器化发展,与此同时,清军也完成了火器化的转变。
这时你又可能说了,这不是好事吗?
是,好事。这样清军打败东亚无敌手,然后就开始纸醉金迷了。
尤其是乾隆皇帝,沉迷于"十全武功"再也没出来过。清代火器发展迅速落后。到邪片战争前夕,广东清军燧发枪不到三成。
也就说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落后的,而是这位"有钱的聋子"固步自封,而且出于对骑射迷一样的自恋,掩盖满清打天下的事实,说什么满清马上打天下的,简直叫人贻笑大方。
第二个问题:骑射
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就是一支依靠骑射闻名的部队,虽然如此,但努尔哈赤被袁崇焕重创后,后金也开始研究大炮了。
但是早期的火器对比弓箭杀伤力优势不大,特别是明火器营一次齐射,不仅没伤到后金军队,反而自己伤了自己。
还有就是经过清缅战争的乾隆,没有被缅甸的火器打醒,另外火炮制作使用非常简单,满清十分警惕。
由于骑射对满清打天下过程中,贡献极大,所以从入关的顺治到乾隆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骑射传统不丢。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击沙俄过程中,清军藤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得清朝蒙住了眼睛。
从上面火器发展来看,满清是靠火器打得天下的,但却以骑射教育后代。
这是睁眼说瞎话,蒙蔽了自己,害苦了子孙。
另一个因素就是满清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瞧不起西方人的火器。
而且整个满清普遍抵触西洋文化,本能的防止西方东西进来,监控百姓不得学习西洋火器知识。就这么干,不挨打就奇怪了。
接着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海禁
有人说海禁是从明代开始的,这个说法有问题。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抗倭寇,那么想必海禁也能理解了。
而且明代的海禁只是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但是欢迎外国人来我们中国进行贸易。
像一些天文、历法、几何、世界地图等都是那时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有明代心中有世界。
但是清代海禁就不同了。
清初不海禁,但为了防止郑成功势大,实行"迁界禁海"。康熙亲政后,时而海禁,时而开海,雍正也是如此。
乾隆继位后,刚开始也和爷爷老爹一个样儿,但是随着外国人案件的增多,引起清廷的警觉和反感。
而凑巧的是乾隆下江南,在宁波就遇到了外国商船的络绎不绝,而且这些商船大多携带了武器。他非常担心澳门的故事重演,于是在1757年南巡回京后,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
从此,他开始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此后的近百年间,欧洲诸国如沙俄、英国等国试图说服清帝改变闭关锁国政策,但都无功而返。
海禁的限制政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过一点作用,但副作用太大了。
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与世界发展脱节,与世隔绝,也悄悄地蒙上满清的眼睛,甚至满清的官员都不知道英国在哪里。
而这时西方的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中国落后了,却迎来了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