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纳粹小哥背后的D-20比较说明问题
尽管乌军的人员、技术兵器损失逐步上升,但乌军成建制地损失不多,目前成建制损失的乌军部队仅有马里乌波尔附近的海军陆战队36旅、53旅、亚速团。俄军在红利曼方向击溃的79空突旅虽然人力兵器损失大,但只要基辅方面提供兵源,尚可重新组建,目前在顿涅茨克方向正面面对俄军的第17坦克旅大部,还有第58摩步旅和128山地旅虽然面临全歼的风险,但目前俄军和卢甘斯克人民军还是仅以火力封锁了乌克兰方面的撤退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统帅部依然有将战争继续下去的意志。
当下的战场形势的天平逐渐倒向俄军,对于乌军来讲,乌军的希望基本全部寄托于北约的援助进一步加码。目前来看,北约对于乌军的援助依然在继续,拜登政府已经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海马斯"火箭炮。当下乌军已经获得了北约提供的重型火炮,包括12门"凯撒"火炮、89门M777牵引式火炮、少量FH-70自走炮。
和俄军相比,乌军拥有态势感知上的优势:乌军在每日至少能获得两次北约提供的多光谱卫星照片,这些照片经过北约参谋部的人员筛选识别以后分发给乌军前线部队。同时,北约的天基电磁收集卫星可以确定俄军各种炮兵雷达和其他雷达的电磁信号,辅助帮忙定位俄军珍贵的炮兵雷达。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只需要派出"霍霍尔兄弟"前出释放无人机,确定俄军方位,就可以实现效能极佳的火力打击。时至今日,乌军的老旧火炮和新火炮依然有效消耗俄军的炮兵和装甲兵,这也是乌军统帅部想将战争进行下去的原因。
北约需要提供更多的火器
乌军有继续战争的理由,俄罗斯方面也有把战争打到胜利的理由。对于俄罗斯人来讲,这场战争最终不得不回到了现代军事理论的"正轨"上来,俄罗斯必须用更多的精确制导兵器、更多的热成像和无人机来歼灭乌军有生力量,这对于整个俄罗斯军事工业都是一种挑战。当下,俄罗斯国内的军事物资生产在西方的全面制裁下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势是"能产大件,产不够小件"。
笔者能够确定的是,俄罗斯14年以后重点攻关的几个"杀手锏武器",包括"伊斯坎德尔"、"口径"等武器,尽管产量相对受限,但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俄军在5月份宣传其"口径"产能能达到日均20枚,这一数字相较于当下俄乌冲突中日均4-8枚的使用数量显然有所夸张,但至少证明该型武器有序生产。俄军面临的问题是,包括"红土地"在内,对前线战局至关重要的"小件"俄军无法"足质足量"地提供给前线部队,影响了前线部队的效能。而提高这些小型精确制导武器的效能,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